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95|回复: 0

上虞城乡居民70年生活巨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17 10: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虞城乡居民70年生活巨变

  本报记者 冯洁娜 毛可雯 张汉锋 通讯员 徐文韬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祖国大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乘着发展的东风,上虞这一沿海城市也走上了属于自己的改革变迁之路。70年来,上虞人民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农业、工业、建筑业等产业全面繁荣。虞城百姓的收入也在这70年间水涨船高,消费结构持续改善,生活品质节节攀升。近日,记者联系国家统计局上虞调查队,通过相关数据,展示上虞城乡居民70年生活巨变。

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收入渠道不断拓宽


  70年来,上虞人民的收入水平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随之带来的是生活质量的逐年提升。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上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76元,同比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55元,同比增长9.6%,预计2019全年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人们收入渠道正不断拓宽,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依靠买卖农产品,到现在财产和转移收入占比有所提高,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有数据显示,1957年,上虞农村居民人均粮食458斤、收入43.8元。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积极性,当年农村口粮为669斤、收入144元。改革开放让上虞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农村居民从1980年的人均纯收入231.48元提升到2018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32423元,增加了139.0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8年的8380元提升到2018年的60042元,增加了6.16倍。


着消费更时尚
追求个性和品牌


  时代的变迁有时候可以从服装的演变中很好地观察出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且大多自家裁衣纳鞋,款式、色彩单一。到了八十年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衣装消费观念逐渐改变,人们开始追求新款式、新设计的“潮牌”“爆款”。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起从前,汤浦镇达郭村村民毛伟琴说出了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话。“小时候的衣服、裤子、鞋子基本都是妈妈动手缝补,颜色都是灰扑扑的。”她说,就连书包都是用旧衣服拆下来的布缝制的,而且一件衣服往往自己穿完再留给妹妹接着穿。后来,妹妹去了杭州工作,时常带回来一些小西装、蝙蝠衫、喇叭裤。“那时候穿上新衣服‘嘚瑟’得不行,感觉自己是个城里人了。”她笑着说,如今的衣服更是种类繁多,色彩艳丽。“现在年轻人可挑选的衣服更多了,买的也多,我侄女一个月要买好几条裙子,还有一些配饰搭配。”毛伟琴感叹:“经济条件好了,人们的衣服更漂亮了。”

  数据显示,上虞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由1998年的518元增加到2018年的3850元,20年间增长了6.43倍;同时,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由1980年的15.88元增加到2018年的2024元,38年间增长了126.46倍。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愈加富足,有实力且有余力来通过衣着打扮展示个性和自我魅力。

  衣

饮食观念更先进

   绿色食品成“新宠”

  食品消费水平一直是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农村居民的食品支出从1980年的146元增加到2018年的6609元,增长了约44倍,城镇居民的食品支出也从1998年2150元增加到2018年的9950元,在20年里增幅超过360%。

  “从前就盼望着过年,过年才能闻一闻大鱼大肉的味道。”市民李亚琴今年54岁,她告诉记者,在她小时候,就算逢年过节也难饱口腹之欲。“做客的时候不能去夹荤菜,那些菜都是要摆放好几天,招待好几拨客人的。”李亚琴说,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用手抓瓜子的动作,手伸展得很开,但每次抓起的瓜子却只有十几颗,再分给客人们。“不是我妈妈小气,只是那时候条件确实艰苦,吃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李亚琴说,如今条件越来越好,过节时她每次都买上十几包瓜子,口味不一,还会配上水果甜点,只怕客人吃不完。

  “以前物资有限,都要凭票购买,如今山珍海味只嫌多,青菜淡饭才是好。”市民王贤林是区关工委的五老讲师,经历过苦难时期,他更感叹国家的强大为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

  如今,人们的饮食观念从“有啥吃啥”转变到“想啥吃啥”,同时奶、蛋、禽、肉和水产等购买量增加,营养结构明显改善,“绿色食品”受到更多人的追捧。

  食

文教娱乐更重视

   医保完善提升安全感

  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1980年,上虞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仅为1.52元,但在2018年达到了2332元,38年间大幅增长了1533.21倍;1998年上虞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1576元,在2018年增长到了4011元,是1998年的2.55倍。

  “我过去都舍不得花钱看电影,现在条件好了,小辈会经常拉着我去,但真的和过去不一样了。”69岁的吴茶根老人介绍,在她年轻时,想要看电影就只能等着放映员下乡入村,大家就跟过节似地提着小板凳赶过去。有时甚至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大夏天的浑身是汗,但却乐此不疲。而现在的影院,是柔软的座椅、舒适的环境、更大更亮的屏幕。“现在真的是赶上了好时候。”吴茶根说。

  而沈丽对教育方面变化的感触则更为深刻。“我记得我小时候,基本没有兴趣班这个概念,节假日的时候,家长忙着工作,我们几个小伙伴则在村里到处玩耍。”沈丽说,现在更注重培养孩子多方面兴趣爱好,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广阔的未来。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予以更多重视,在医疗保健方面也投入更多。1980年上虞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仅为6.29元,2018年上升到1449元,增长了229.37倍;1998年上虞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方面支出258元,在2018年提升到1578元,增长了5.12倍。民众对于医疗保健的关注和重视也进一步促进了当地基础医疗建设的发展。

  乐

交通出行更便利

   通信发展日新月异

  市民出行,汽车、公交,甚至共享单车,随心选择。而在新中国成立时,百废待兴,工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交通业得以发展,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成为人们出行主要的交通工具。

  1980年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的自行车数为7辆,到2000年拥有量达到了顶峰,为215辆,2002年之后便逐年下降,逐渐被摩托车取代了一部分,2006年末上虞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的摩托车达到52辆。新世纪后随着汽车的日渐普及,摩托车拥有量也开始下降,汽车成为城乡居民家庭出行的重要工具。

  “自行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可是属于结婚三大件中的一样,到了八十年代才开始慢慢多起来,但依然是个稀罕物件,拥有自行车的农村小伙在外十分有面子。”40多岁的祝浩军清晰记得,在那个年代出行多是以步行为主,路也都是乡间小道,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而他有第一辆自行车的时候还是在1991年,攒了几个月的工资才到手的。

  改革开放以来,祝浩军的工资也在逐年增加,到了新世纪前,陪伴他7年的自行车才终于淘汰,换成了一辆崭新的摩托车。“那辆摩托车要7000多元,算下来也是一年的工资。”祝浩军笑着说,买来后他十分宝贝,由于乡间道路泥灰多,每次出行回来后他都要仔仔细细地擦拭。

  如今,道路变得越来越宽阔,轿车、摩托车的数量种类不断增加。“现在路那么宽,可到了早晚高峰还是会出现拥堵的情况,这在以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事情。”祝浩军感慨,从他们夫妻俩用四五年积蓄买一辆车,到现在两年工资就可以拥有一辆。以前1个小时的路程,现在不到15分钟,远途还可以乘坐更舒适快速的高铁、飞机,大家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

  在交通愈发便利的同时,通信技术的发展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1999年农村居民家里开始出现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并且迅速普及。在2018年,城镇每百户居民拥有固定电话45部,移动电话260.6部;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固定电话50部,移动电话257.9部,移动通信的发展使现代化支付方式更普遍,进一步拉动了城乡居民消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7-5 04:27 , Processed in 0.039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