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本应过着轻松愉快的老年生活。而他不服老,跑遍家乡东关街道每个村庄,四处寻找见证东关变迁的老人,记录、整理口述资料,凭一己之力完成50多万字的东关地方史编写。
他就是赵国良,一位东关文化站的退休老人。老人将作品命名为《东关街道史事存编》,方便后人翻阅这些文字记载之后,能够想象勾勒出“银东关”曾经的辉煌与闪耀。
东关是水乡重镇,历史悠久、文化昌明。早在宋朝就建有名为“东关驿”的驿站,享有“金柯桥银东关”的美誉。几年前,世居东关的王德江老人出版《银东关春秋》一书,用散文形式回忆了自己的切身经历,还原了东关民国期间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人文景观、山川地理、古老典故等。
与之不同的是,赵国良的《东关街道史事存编》是严格按照史志要求编纂,从历史沿革、民间传说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如实编写史料。
2001年,还未退休的赵国良接到采写东关吹打乐和玉雕文化的文史资料的任务,从事多年文化文物工作的他虽然时常帮忙采写新闻通讯稿件,不过调研类的史料却是第一次写。迎难而上是他的工作风格,他立马找材料、开座谈会,走街串巷访问,实地调查验证材料真实性,伏案写成《彭家堰玉雕史话》等考证文章。之后,他参与编写了《竺可桢故里》东关卷,深受好评。
老年朋友退休后会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锻炼、遛弯、看书?2004年,赵国良从工作岗位退休,却保持着“身退心不退”的状态,为了方便文字电子化,他主动学习五笔打字。“现在我不用看那个笔法就能打字。”一般人打字时都是双手打,老人却只用右手一个手指按键盘,打字速度竟然堪比双手打字。
2010年,上虞各地掀起了写志出书的热潮。毫不例外赵国良和另外三名当地文化工作者接到了为家乡写志的重任。正当他们搜集了上万份史料资料,走访了每个村庄的老干部、年长者之际,两年后却被告知写志计划中止了。
“我们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材料堆满了房间,觉得突然就这么放弃太可惜了。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从中萦绕:为何不依‘志’的格局、体例与风格,将东关历史编写成为系统、连贯的文稿呢?”赵国良回忆,他还想方设法借到了每个乡镇街道的地方志书,希望用他山之石来攻玉。
69岁,赵国良开启一个人的写志之旅。写史志,不是写小说,史事编纂需要严谨,字字有出,句句有据。他重新将前段搜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再次进行审阅时,方便自己构思。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行文规矩:序列上保持志书规范,用笔上紧控议事,不求速度求质量。每天,他起早贪黑伏案桌前,拒绝任何外出活动,就安安静静地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他就用一个手指敲字,有时一天可打7000多字。
就在去年,赵国良无比艰辛地完成了编纂。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罗兰芬感叹,老人6年如一日地修地方志的事迹令人感动,值得所有修志工作者学习和弘扬。目前,赵国良正与东关街道商洽《东关街道史事存编》的后续出版事宜。他也将创作视角转向乡土文学,《古越重地炼塘》、《东关大庙弄》等40多篇文章随之刊登在各级报刊杂志上。他说,写志的日子很快乐,现在又有了出一本个人散文集的心愿,想以《老家那条弄》命名,再为后人留些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