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时期,汤浦一带就流传着《汤浦大地方》这样一首民谣,其中有“七爿茶号(栈)一爿当”一句,成为支撑“大地方”的依据之一。其实,“七爿茶号(栈)”仅指开办在汤浦集镇上的,而且还远不止七爿,汤浦镇下属的村落中还有不少著名的茶栈,如汤湖的元大茶栈、达郭的义大茶栈等。这些茶栈,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已成为历史,而在近百年时间里,祖孙四代接力传承茶叶这项工作的,唯有达郭的义大茶栈一家,这也许是绍兴市范围内的唯一一家。
义大茶栈创办于1930年前后,创始人为毛学孔,主要从事毛茶精制。那个时候,农户每家每户大都在廊檐下或小屋内备有灶,待春茶采摘后,在灶内杀青、而后脚踩拌或手搓进行揉捻,再在灶内炒制使其成形。这种初制产品称作毛茶或者粗茶。毛茶制成后,由专门人员——俗称“水客”挨家挨户上门收购,交给义大茶栈。义大茶栈通过拣、扇、炒等手工流程精制后叫日铸茶,也叫“珠茶”,再转运到上海码头,出售给外国人。此所谓是“发洋财”。
毛学孔以后,义大茶栈由其儿子毛茂森接管。毛茂森年轻气盛,眼光远大,加上其在父亲手下的历练,其经营的茶栈规模由小变大,至解放前夕,已发展成具有150多间生产生活用房的规模。
毛茂森在抗战时期国家出现危难时,能主动为政府效力、为时局分忧。1941年绍兴沦陷,绍兴县政府流亡会稽山区,1942年其派出机构之一的唐东南办事处进驻汤浦,办公地点就设在义大茶栈内。
1949年5月汤浦解放。在土改时,毛茂森以其庞大的家产被划为地主成分,其制茶企业收归国有,义大茶栈业务从此中断。改革开放后,人民政府鼓励有能力者开办私营企业,已经在经营车木加工企业的毛茂森之子毛如芳重拾祖业,在2002年转而重新开办茶厂,取名为“义大茶厂”。两年后毛如芳病故,毛如芳的儿子毛其灿续掌帅印,扩建厂房,购置现代化制茶设备,扩大生产能力,把义大茶厂更名为“义大茶叶有限公司”至今。
现今的义大茶叶有限公司有厂房面积1500平方米,拣、扇、炒等制茶流程实现机械化,毛茶来源主要靠四川、江西、贵州、安徽、云南等省,每年派出专门人员去各地采购。厂内设有专门机械设备,进行“拣”——挑出茶梗等杂物,“扇”——去除茶尘并分出档次,“炒”——进行定型精制,还另有10台炒锅。这些设备,全部自动化操作,因而雇工人数日益减少,但产出却不少,每年约有7000担(一担为100市斤)左右的珠茶销往上虞、绍兴等具有出口资格的茶厂。
笔者在与“义大”第四代掌门人毛其灿闲谈时问他,汤浦的铜管、童装行业,在上虞也是大名鼎鼎的两大支柱产业,企业多得像雨后春笋,你为何独钟情于茶叶这一行?毛其灿是这样说的:受上代人的耳濡目染,对茶叶这一行比较熟悉,这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是,这是祖业,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我干这一行,是对祖辈事业的继承和发扬。
义大茶栈的创业史,是毛其灿一家祖孙四代的艰苦奋斗史,也是百余年汤浦茶叶制作业的一个缩影。它构成了汤浦独特的茶叶文化,是汤浦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事业的这份执着追求,以及对家庭优良传统的自觉传承和弘扬,使百年制茶业得以延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