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75|回复: 0

马一浮学术思想大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24 08: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志坚
马一浮学术思想大义


  马一浮学术思想上接孔孟,中承程朱陆王,于西学东渐的急风暴雨中砥柱中流,卓然一代宿儒,誉山会邹鲁不算为过。

  一、推崇“六艺”

  “六艺”即上古《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也称“六经”。马一浮对此十分推崇,置顶中国传统文化。

  一是尊“六艺”为“国学”。“国学”一词出现于近现代,其说纷纭。马一浮将“国学”界定为“六艺”。他说:“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又说:“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千余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

  二是言“六艺”为一切学术之母。首先,“六艺”可统诸子。马一浮认为,诸子出于“六艺”流失。他说的流失是说士子对“六艺”所含德性的偏废。他说:“其流失者,习也。心习才有所偏重,便一向往习熟一边去,而于所不习者便有所遗。高者为贤,知之过,下者为愚,不肖之不及,遂成流失。”其次,“六艺”可统四部。“四部”指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六艺”统诸子上面已述,此补叙余下三部。(1)“六艺”可统经部。宋以后经部收罗过多,许多书籍原本是传,本来就不是经,如《春秋》三传。有的可归为子书一类,如《论语》《孟子》。马一浮说,《尔雅》是解释群经名物的,《孝经》虽专有经名,但其文与《礼记》诸篇相类,“六艺”皆可统之。(2)“六艺”可统史部。马一浮认为,《史记》《汉书》等可附于《春秋》。纪传体虽为司马迁所创,但其兼用编年之法多录诏令奏议,为《尚书》之遗意。另外,诸志特详典制,则出于《礼》;《地理志》祖《禹贡》,《职官志》祖《周官》。其他依次可推。(3)“六艺”可统集部。马一浮认为,文章体制流别虽繁,皆统于《诗》《书》。他说:“《汉志》尤知此意,故单出‘诗赋略’便以摄尽。”又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文章虽极其变,不出此二门。”复次,“六艺”可统西学。马一浮认为,“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春秋》。”他说:“今人以数学、物理为基本科学,是皆《易》之支与流裔,以其言皆源于象数,而其用在于制器。”还说,西学中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六艺”亦可统之。

  马一浮推崇“六艺”,自然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有所诟病。也许章学诚本意不在于抑经扬史,而在于对八股取士的强烈不满。因话不便说得太明,所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章学诚学问身后百余年未得伸张,与这场误会关联甚大。

  二、激赏《孝经》

  马一浮重视《孝经》,看作“六艺”之约。他说:“《孝经》之文甚约而义至大……举本该末,摄用归体,于《孝经》见之。”又说:“大哉!《孝经》之义,三代之英,大道之行,六艺之宗,无有过于此者。”马公承黄道周说《孝经》五大义:“本性立教,因心为治。令人知非孝无礼,非性无道,为圣贤学问根本,一也;约教于礼,约礼于敬,敬以致中,孝以导和,为帝王致治渊源,二也;则天因地,常以地道自处,履顺行让,使天下销其戾心,觉五刑五兵无得力处,为古今治乱渊源,三也;反文尚质,以夏、商之道救周,四也;辟杨诛墨,使佛、老之道不得乱常,五也。”马公说:“六艺之教,总为德教;六艺之道,总为性道。《孝经》则约此性德之发现而充周者举示于人,使其体认亲切,当下可以用力,践形尽性之道即在于是。”尝言:“人之本在心,心之本在德,德之本在孝。”将《孝经》看作是圣人显示德性,普摄群机的锁钥。

  三、发明心性

  心性之学是宋儒重拾道统的中兴之学。由于后学对部分范畴义理阐释不一,形成两大派别:一宗程朱,一宗陆王。马一浮继承先学,发明心性,于理气、心性、德道等范畴见识尤著。理气论是理学基石。先贤对此各有主义。朱熹持理、气分立;刘宗周原则上主理气一体,逻辑上偏向气先。马一浮主理气同具,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都无先后。他说:“理气未分,可以说纯乎理。然非是无气,只是未见。”又说理、气之所以表述有先有后,是因为两字不能同时并说。他进一步解释道:“就其流行之用而言,谓之气,就其所以为流行之体而言,谓之理。用显而体微,言说可分,实际不可分也。”还说:“太极未形以前‘冲漠无朕’,可以说气在理中,太极既形以后‘万象森然’,可以说理在气中。”心、性、情是理学逻辑起点,其三者关系学界迷失最多、纷绕最烈。

  马一浮继承发展朱熹、蔡九峰之说,认为“性即是心之体,情乃心之用。离体无用,故离性无情。情之有善有不善,乃是用上差忒也,若用上不差,当体即是性”。王阳明之后,心学支离。为此马公对天、命、心、性等在概念上做了归统。他说:“天也,命也,心也,性也,皆一理也。”又对“理”在不同语境中出现的不同“身份”作了解答:“就其普遍言之,谓之天;就其禀赋言之,谓之命;就其体用之全言之,谓之心;就其纯乎理者言之,谓之性;就其自然而有分理言之,谓之理;就其发用言之,谓之事;就其变化流行言之,谓之物。”德道、性理、心气等关系,以往不少学者辨析不足,认识模糊。对此,马一浮作了梳理。他说:“德即人人本有之良知,道即人人共由之大路。”又说:“德即是性,故曰性德,亦曰德性。即性之德,是依主释;即德之性,是依业释。”同时,道也是性,故有“性道”之说,亦曰天性、天道、天命。

  另外,马公对德行、道德、性道在对文情况下的不同意义也有精解。他说:“德、行对文,则德主内而行主外;道、德对文,则德为隐而道为显;性、道对文,则性为体而道为用。”并且认为理不能离性,道不可离事。“离性而言理,则理为幻妄,离事而求道,则道为虚无。”表现出与王国维以康德、叔本华为宗的性、理、命观点有所不同的主张。

  四、融佛入儒

  援佛解儒是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现代新儒家“三圣”的共同特点。其中,运用之妙要数马一浮最为得心应手。其泰和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等著录俯拾皆是。

  一是用儒,亦即直接使用佛家词汇,使文义确切。如,“楷定国学名义”中的“楷定”。佛家每下一义,须有法式,谓之“楷定”。《尔雅台答问·答任君》有“程朱陆王岂有二道?见性是同,垂语稍别者,乃为人人悉檀,建化边事耳”句。此中“垂语”“悉檀”系佛家用词。

  二是喻儒,亦即以佛语晓喻其说,使文意明白。如,“依《起信论》一心二门,性是心真如门,情是心生灭门。”佛家“真如”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相当于《老子》中的“道”。“生灭”随缘起灭,相当于《周易》“三易”中的“变易”。马一浮此以“真如”晓喻性、心关系,以“生灭”晓喻心、情关系。

  三是通儒,亦即以佛理通儒义,使两者圆融。如,马一浮《泰和会语·涵养致知与止观》,针对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说法,他说:“佛氏亦有三乘,顿、渐、教启多门。”佛教“三乘”为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是按人根机利钝而设的三种施教方法,对应顿教、渐教、教启多门(佛家随机设教的方便法门)三式。当然,马公融佛而并不迁就佛,佛家讲缘起性空,他不予附和。

  五、余言

  诚然,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家所处的背景,其学术思想或存返本有余,开新不足之遗憾,其挺举儒家经典、发明理学也似有过度解读、矫枉过正现象,但这并不影响其思想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众所周知,王阳明身后,心学末流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清朝学者埋头考据训诂,文化关怀乏人关注;近代中国哲学界被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等外道覆盖,儒家学说几现断层,民族文化生命岌岌可危。马一浮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情怀,尊德性而道问学,以“六艺”贞定“国学”主体,奋起担当,终成激活民族文化生命的先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7-4 13:45 , Processed in 0.0413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