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春,上虞出现了严重春荒,经调查和各区春荒数字统计显示,全县有6000多户、2万多人将断炊缺粮。县委于2月下旬召开全县干部扩大会议,提出发动群众生产救灾任务。并根据各地灾荒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在灾荒不是很严重的地区,实行以春耕为主结合救灾;在灾荒严重的地区,以组织群众救灾为主,做好春耕准备。同时,县委成立生产救灾委员会,由县长何志民担任主任,下设救荒、治水、宣传动员、贷放、生产运销、农业增产等6个组。各区根据地区实际也相应建立生产救灾组织,小越、城关、崧厦区成立生产委员会,百官、章镇区成立生产救灾委员会,下管区设立生产土产运销委员会。全县大批干部深入到生产第一线,领导农业生产,解决灾荒困难。
为度过春荒,县委、县政府积极动员群众尽量多种玉米、芋艿、土豆、青菜、萝卜等各类早熟农作物,还鼓励群众多采野菜、野果,多打猎、捕鱼,以增加代粮品。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发动干部群众大力开荒,开垦山区荒山,开辟海涂滩地,仅一个春季,开垦荒地9452.28亩,并有百分之九十的开荒地随即种上早熟作物,以解决部分春荒。县委、县政府发放生活救济粮12.95万公斤,用于鳏寡孤独和其他无劳动力人口的救济,解决用粮困难户3547户。此外,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社会互济,允许民间自由借贷。同时,为解决农民土特产出售中遇到的运输、产销等困难,全县自春季起就开展了土特产的收购工作,并在下管、章镇等区设立土特产运销合作社,帮助农民收购土特产,疏导了城乡物资的交流。春荒时,联系中国茶叶公司,直接在上虞收购茶叶。当年有2.83万公斤茶叶出口,帮助农民春季度荒。
在1950年的春耕春播到来之际,县委、县政府继续实行贷放政策,并扩大了范围和规模,品种由麦子扩展到水稻、棉花、络麻,范围由种子扩展到化肥、农具等,形式由纯物资扩展到银行贷款,并想方设法促进商贸购销,使农产品顺利出销。在贷放水稻良种方面,春耕春播时共贷放中晚稻良种5.25万公斤,可播种2万余亩,解决无种缺种的7436户困难农户。贷放棉花良种方面,在崧厦、小越等产棉区共贷出德字号棉花良种3.58万公斤,受贷棉农1982户,可播种棉花1.5万余亩。在贷放肥料方面,全县共贷出化肥(肥田粉)11.12万公斤,饼肥34.45万公斤。
为发展生产,确保农业旱涝保收,从1950年2月下旬起,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开展了建国后首次水利建设。县委连续召开两次区委书记会议,要求各平原地区以发动群众兴修河道、沟渠等农田水利为中心任务,章镇、百官、崧厦等区以筑堤建坝、整治曹娥江为中心工作。各区、乡政府采取民办公助方式,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和筑堤建坝,全县性的水利建设进行得热火朝天。至6月初,全县组织民工25.42万人(工),挖填土方25.22万立方米、石方2000立方米,修筑了章镇区7条堤埂和曹娥江下游的百官外梁湖、百官至沥海3处水毁海塘,修建了浦、坝、闸、河道、沟渠等122处农田水利工程,受益耕地达14.89万亩。
经过生产自救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县顺利度过春荒,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0年与1949年相比,全县粮食耕地面积从53.22万亩增加到53.8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从95.52万亩扩大到108.47万亩,粮食平均亩产从155公斤增加到188公斤,粮食总产量从8997.7万公斤增加到1.1亿公斤,增产幅度达22%。棉花种植面积从2.33万亩增加到2.72万亩,棉花(皮棉)平均亩产从18公斤增加到19公斤,总产量从8360担增加到1.04万担,增产幅度达24.9%。茶叶总产量从17.9万公斤增加到19.9万公斤,增长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