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33|回复: 0

东关那座太平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1 09: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赵国良
东关那座太平桥


  东关有座太平桥,建在五里牌。

  五里牌,不是牌也没有牌,只是距离东关集镇约五里之遥的一个地标性地方名称。浙东古运河在这里紧挨过往,古纤道相依穿越。这里有一座横跨运河的圆洞拱形大桥,取名太平桥,五里牌因水陆交通要塞而声名鹊起;这太平桥也以独特的造型、精美的工艺、便捷的用途被乡人所赞美。

  五里牌太平桥建于清晚时期,是一座青石叠垒的圆洞拱形大桥,南北走向、横跨运河。此桥长62米,圆拱净跨9米、洞宽3.7米;其拱顶有方直径2米的圆形歇顶,浮雕式刻凿着两条顺卧的蛟龙;桥北堍圆洞内侧筑有一条顺运河走向的宽1.8米内通道,实乃穿桥而过的纤道,是背纤纤夫的专行道,行人极不可在这内通道过往,要不然遇有纤夫背纤而过,难免被纤绳逮掳,身子容易遭遇损伤;这内通道东西两侧直勒口,有着多条深深的沟槽,是过往纤绳多年磨砺留下的印痕,这或应验了“绳锯石裂”的效应;这桥矢高8米,中、小型船只背纤过往无需卸纤拨桅杆,可以直通顺达过桥门,只是十多吨位载重量的大船和撑有风帆的船只过往需卸下桅杆与帆杆才行。

  这太平桥构造十分精美,体型雄伟挺拔。整座桥的东西两侧面均立有揽栏石板,栏石板在间隔的石墩槽扣下十分坚固,且内外凿有云龙图腾;南北两边阶梯(桥档)非直铺达地,而是中度均有一个平台,才再下梯落地,这与众多桥的阶梯铺设有所不同:北坡从桥顶面往下建十九级阶梯(桥档)后,便有一个一米半宽的大阶平台(大阶梯),这平台北沿口侧竖一块0.8米高的条石拦挡,似若硕大的石凳,然后这阶梯(桥档)在平台东、西两端转向换道延建而下,造就出一个“八”字,有人称为“八字”下坡桥。而南坡阶梯(桥档)更具特色,阶梯(桥档)下到十九级后同是一个一米半宽大阶平台(大阶梯),但这平台的东、南两侧沿口各竖有厚实的石拦板,其阶梯在平台往西一拐,延续下坡,是单面式落梯接路延伸,有人称这是“七字”下坡桥。如是俯视这桥的造型,极像一个古雅的大“如意”,所以人们把这太平桥也称之为“如意桥”,说来也不无趣意。

  在没有公路和铁路的年代,浙东古运河作为交通命脉,水上客运与货运,均在这太平桥下川流而过。学子求学赴考,商贾货流交易,官宦赴任登达,乡民经往求生,太平桥是责守有忠;这一匠心独具的太平桥也是处南山乡的长塘、富盛方向百姓,前来东关赶集必经之路,是人流交织频繁重地,终年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成为东关水陆交通枢纽。谁要是想买点紧俏山货,只要在这洞桥头等候片刻,准能如愿而获。这桥透着一种自然补拙之美,经长年的风雨侵蚀和经久的岁月摩挲,一层特有的旧物包浆披在了它的周身,晚上在月光探问下,会泛着清幽的光晕。它告诉我们,这洞桥有一把年纪了,是一个越世隔代的健壮老者。五里牌也就有了洞桥头雅号。

  太平桥北不远处建有两座规模不小的庙,一座叫嶽庙、一座是纪念宋时治理钱塘江水患功业卓著的两浙转运使张夏的张神殿。这两庙宇一年到头香火旺盛,三月十八日又是嶽庙庙会日,要搭台演戏,间或又有多种杂耍表现,为太平桥这洞桥头造就独特的人气是无可厚非。但真正为太平桥烘云托月、平添几分氛围的其实是紧靠桥脚的一个廊棚来得有作用,是造就人气集聚的旺所。行人来到这里自知要登高过桥,怕生累有难,就会在这廊棚里稍息蓄势片刻;从桥彼岸过来者,已生有疲惫,也或在这廊棚下待上一阵子。

  廊棚设有多种设施:这里有一口水井,60公分高的石质井圈围栏着,求以卫生与安全;这井边终年放置着一只吊桶、几只勺子,为过往行人、纤夫提供方便;这里架有5条2米多长的石凳子,是憩歇人的专用,石凳经久人们挨坐已显十分光滑,且终年十分干净;周边村落乡人夏天劳作间也会在这坐上片刻、喝上一口子井水、采上一份凉爽,是难能可贵之处;廊棚与嶽庙的交隔间,建有一道木栅栏,里面有一处半封闭的小廊,这小廊是过往乞人的“一席之地”。虽说是乞讨游人的落脚之处,但很难使人发现不堪入眼的乱脏;在这太平桥小廊里“留宿人员”一年四季不断,是流浪、乞讨人没有言诺约定的“客栈”。因为这里安静、安全,抑或是“太平”的意念所在。

  站在太平桥上向西眺望,由近而远,那一泓运河水乡美景,尽可饱览无余。往东振视,兴旺繁荣的东关绝妙市景尽收眼底。向南看,一条沿荷花荡岸边逶迤的乡间小道、过不了多远连接的是一座跃龙桥。跃龙桥真是龙的跃腾之处:旧时,保驾山、高贡山两个村堡在迎神赛会时,各必要出一支“龙”参与,并在出迎的早上这两“龙”会合于这桥边舞斗、比拼一番,也告慰桥神保佑此游迎平安顺达。这桥脚下有一个石亭子,里面有一个硕大的石龟,过往小孩子都会在这龟上骑上玩一会,烘起了桥的热腾氛围。

  太平桥南坡“七字”阶梯南端下有块约莫五亩面积大的目莲田,平常年间有五里牌周边自然村的乡民轮流垦种,其收益交庙宇所用,凡若遇有要做,这五亩田就是必定的演出基地搭台演出。目连戏开演,东关镇上及周边十村八堡的村民,都会或划船只或步行来到五里牌洞桥头饱赏一番。他们会选取于太平桥上、运河对岸的廊棚下、张神殿门前的纤道边,坐着、站着、依着,挤得满满的;要是当年有个摄影家拍张照片,这看目连戏的人群场景画面肯定是层次丰富、落差构图完美,富有极强的立体感。目连戏开演间,两庙宇里住持或守庙人会提供茶食之类的小伙食,供大家尽情分享。

  说起提供伙食,不能不说这五里牌太平桥洞桥头旧时赈灾、施食的事了。旧时,每到年边周边村堡一些殷实之家,邀人在张神殿院子起上灶、生火烧粥,放在廊棚里施舍。附近一些穷苦人家,见有人开始施粥了,会提着饭桶前来提取果腹,有的还会往复几遍提取,此类义举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还有人在如此。这里也是旧时赈灾场所,每遇灾荒年,地方绅士、富家选取于此赈灾。前村杜氏宗谱中杜尚斌条如有载:那年不雨者四阅月,大蝗,民大困,公(杜尚斌)在此赈灾于百姓,自炼塘至前村,赖五里牌赈以活者一百三十余户。作为慈善活动的施舍,不乏其一例也。

  这桥取名太平桥,名之来历不喻而明,意是地方百姓企盼过上太平日子,但未必能违避这桥在深邃的历史中遭遇的种种磨难,太平桥也曾有过不太平。70多年前,日本侵略军入侵我国,到处肆意残害百姓,这年间日军也来到东关,驻足于五里牌嶽庙。他们对过往太平桥船只实行搜掠、掳取财物;生怕冻害天马过往时摔跟头,日军竟从五里牌村子的百姓家抢来御寒棉被,逐一垫铺在阶梯上;到附近村子里抓来近十名百姓,强迫他们在这桥上筑起碉堡,鬼子们站在上面放哨张望,老百姓在他们的胯下过往,并且必须叫上一声“大先生”才能放行。这是当年那代老人永远的痛呀!怎么也没想到,这座人们企盼安安宁宁的太平桥,曾经却给当地百姓带来了不太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农业耕作机械逐渐推广,手扶拖拉机日益增加,加上企业的迅猛发展而随即新添运输汽车,这些交通运输工具的涌现,逼迫一些阶梯形的桥“改头换面”或“脱胎换骨”,1971年当地政府面对这一实际,经向县相关部门反复报请、研究后,遂将此桥改造,造上一座大跨度的水泥拱桥,后又改建为一座平板水泥大梁桥,一条通往长塘的“五长公路”在此过往。

  太平桥改建了,这路已是经济发达的致富路。惜是当时没能拿出诸如后来绍兴泾口大桥般的“另辟蹊径”这两全其美的上策,解决其交通畅通、水路顺畅又保护民族精华的古典艺术品良好的良计,没将承载着东关这个集镇一段厚重历史的太平桥保存下来,不禁令人叹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3 18:17 , Processed in 0.0777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