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58|回复: 0

我喜欢和青少年交朋友 ——访中国少年报资深编辑谷斯涌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8 17: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喜欢和青少年交朋友 ——访中国少年报资深编辑谷斯涌老师
  • 时间:   2017-07-24
  • 作者:   血刃
  • 来源:   中华魂网


      有人说,年轻的心和青春活力是不受生理年龄限制的,谷斯涌老师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早期的少年儿童文学报刊编辑和业余作者,很好地为我们诠释了这个道理。
      近日,《中华魂》网络信息中心采访了今年已经82岁的谷斯涌老师。走进谷老师整洁的家中,一股淡淡的书香味儿顿时扑面而来。纵观谷老师家中,无论是客厅还是工作间,都摆着组合式书柜,吸引着来客的眼球。“我这里就是书多,不趁别的。”谷老师不无幽默地介绍着。我们了解到,谷老师虽然早已退休,但凭借一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多年来依然为从事儿童文学的年轻编辑们提供各种指导,帮助审稿。“两个闺女都国外工作,她们很忙,难得回来一次。现在我的外孙和外孙女不是上大学就是工作了,还算有出息,我替他们高兴啊。”从谷老师的介绍中,我们得知,谷老师的爱人已去世多年,谷老师长期一个人在家。按理说,到了这把年纪,空巢老人会多多少少有些忧伤,然而,由于谷老师坚持不懈地发挥余热,所以他身上闪现出年轻人才有的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你们年轻人正是大好时光,精力旺盛,要趁着年轻多干点儿事。不要怕吃苦,不要贪图安逸。”谷老师经常这样开导后辈。他以身作则的生活和工作作风也一直激励着身边的人。当被问及为何从事儿童文学工作时,谷老师开始从他的青少年时代讲起这其中的缘故。
      1934年,谷老师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的一个殷实的家庭,这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谷老师告诉我们,他的祖先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断积累,使子孙的生活尚属宽裕。但是到了二三十年代,父亲长期失业,家道开始中落。家里子女多,生活条件不好,但父亲很开明,把孩子们都送进当地学校接受教育。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大家庭男女平等,女孩子也可以去学校读书。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平静的日子被打破。“1937年抗战开始,我们这里因为紧靠着曹娥江,又在修建杭甬铁路,所以日本鬼子的飞机总来扔炸弹,试图切断咱们军队的补给。当时的铁路可以从上海通往杭州,但杭州再往南就不通车了。我的小哥哥斯俊,当时只有16岁,约比我大9岁,有一次去街上购物,不料正好遇上鬼子飞机轰炸,结果被弹片击中丧命。后来上虞县被日本鬼子占领,完全沦陷了。百官镇随即被汪伪汉奸政权控制,我这时正在读小学。汪伪军政人员为虎作伥,大家都很悲愤。我当时年纪还小,那时五哥斯钦已秘密参加共产党。开始家里人都不知道,只知道他先在上虞报工作,后来去了金华,在国际新闻社当记者。后来,他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和在“皖南事变”中被逮捕的新四军战士一起被国民党关押在上饶集中营。后来上饶被鬼子占领,国民党匆匆逃窜,他抓住机会逃了出来,奔向苏北新四军根据地。家里这才知道,他是共产党了。我们全家都恨国民党政府,我在内心深处也埋下了“共产党是好人”的种子。
      从谷老师的故事讲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上虞的青少年生活是非常动荡的。“现在的青少年比我们那时候过的好太多了,当时日本鬼子来了,我的学业也受到影响。抗战胜利后,1948年我小学毕业。姐姐正在当地上中学。家里供不起两个中学生,就把我送到上海,请二哥谷斯范照顾。我的二哥谷斯范当时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教书,业余搞创作,是一名现代文学作家。我去上海继续上学,这下可开了眼了。24层高的国际饭店可是当时全国最高的摩天大楼,黄浦江西岸万国建筑群和南京路上人来车往,还有永安、先施等大公司。那时英租界和公共租地等一些机构门口,还有头上缠红布的印度阿三看门。不过抗战后国民党腐败得很,很快失去了民心,而且国民党经济彻底崩溃了,物价飞涨,金圆券导致通货膨胀,我听说有人去买东西要背一麻袋纸币。在我老家上虞附近,听说国民党军没有怎么和咱们解放军打,有的投降了,有的逃走了。解放上海的时候,汤恩伯坐镇,修了不少工事,号称“固若金汤”,共军永远无法攻克。结果国民党还是很快溃败,战斗只在郊外打了一阵,我当时在市里上学都没受太大影响。谷老师全面地介绍了他童年时期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旧中国少年眼中的近代史,听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建国后,谷老师联想自己的童年生活,更加坚定了要为新中国青少年文化教育做贡献的决心。1952年,谷老师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55年,谷老师考进了北京俄语学院,由于工作需要,三年后退学离校,随即调入中国少年报,正式成为一名编辑兼记者。
      “反右时期,因为我家里受到冲击,我也经历过多年体力劳动,但一有机会,我还是喜欢创作,我爱写作爱采访,尤其是在儿童文学这个领域。因为我的经历,我愿意做儿童文学方面的工作。我喜欢和少年儿童交朋友,尤其是青少年作品创作编辑这一块,因为他们的单纯、他们的天真可爱,让人十分愉悦。”谷老师这样讲述他最初从事编辑的初衷。
      “1977年文革刚结束,全国文化业百废待兴,我又来到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一直干到退休。我参与编辑的作品书稿的确不少,从《中国少年报》《儿童文学》杂志,到少儿版的《四大名著》。1908年,还应上海团市委之邀去这个我度过青少年生涯的地方参与编写《上海少先队发展史》这本书,为此我们收集了前后六十年的少先队资料。1993年我曾去拜访张爱萍将军,他赠我题字,叫我十分惊喜和感动。他的题字“静思”,我一直挂在书房里,与我为伴。虽然我现在家中只有一个人,但我不孤单啊,一方面帮着别人看稿子、改稿子,另一方面自己看书。多看书,精神才会充实。”
      人生可贵的是,无论年事高低,都有一颗充满青春活力的心;更可贵的是,拥有坚定的理想,并将这种理想转化为无尽的动力和对自身事业的热爱,让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中去。谷老师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教育意义的例子,活到老,学到老,当得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承担着“社会正能量报道”和“革命先辈事迹收集记录”的任务时,谷老师更是热情表示:“需要我帮助联系的,随时来和我说,我一定尽力帮忙。”听闻此言,我们十分感动,更增加了对谷老师的敬意。
      在此,祝愿谷老师和所有宝刀不老、正在发挥余热的前辈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3 18:15 , Processed in 0.1217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