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20年,我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纯粹依靠家庭养老显然不现实。而多数老人享受不到无偿或低价服务,购买有偿服务的意愿和能力又比较有限。
江苏省民政厅福善处副处长孙才洋表示,在当前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触角”还不能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的时候,互助式养老是过渡阶段中一个比较好的形式。它既节约了成本,也弘扬了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是对现有养老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互助式养老都处于探索阶段,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主要问题是:
1.子女少压力大,家庭传统养老功能弱化
“养儿防老”,是我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基本特征。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都是通过生养子女来解决养老问题。早在1983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就提出了我国养老的“反馈模式”——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就必须赡养父母,否则将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不过,这一传统模式正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正在大量步入老年,“421”家庭模式作为今后几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是一个风险型的家庭架构。从养老角度讲,无论经济来源、生活照料还是亲子交往、亲情慰藉,老人能从唯一的孩子身上得到的都很有限。
“我的孩子2岁,日常工作加上照顾她已经忙得焦头烂额,父母有个小病小灾都不敢告诉我,说了也是白着急,我帮不上什么忙。”30岁的徐晓博是家中独女,虽然跟父母同住在洛阳,但见面的机会并不是很多。
未富先老、子女数量减少、传统养老观念受冲击等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致使家庭养老的功能不断弱化,必须提高社会养老能力,才能应对加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
2.社会化养老痼疾未消,顶层设计还需加力
“条件差的不愿去,收费高的不敢去,好的养老院还是一床难求。”据了解,焦作市有各类养老机构98家,各类养老床位1.58万张,养老床位数为每千名老人30张,仍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力量对养老服务业投入不足。河南省武陟县民政局副局长韩国有表示,养老服务业投人大、周期长,现有扶持政策离民间资本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
武陟县养老中心是一家有300多张床位的民营养老院,总投资8000多万元,目前入住210位老人。投资人王小明说,自2015年9月运营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感觉压力很大。
此外,养老机构用工难,也限制了社会化养老的服务水平。河南省修武县民政局副局长李军萍介绍,专业护理人员待遇低,月平均工资仅1600元左右,优秀医护人才不愿去就业。目前,当地养老机构聘用的多数是农村中年妇女或城市待业下岗的中年妇女,医疗护理能力欠缺。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养老金面临的形势也很严峻。中国社科院2018年发布《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指出,养老金的收入增速已经下降到100-10以内,但支出增速却在高位运行,目前累计结余增速已经下滑到5%的水平,基金备付能力相比过去5年下降1/30,挣钱的人越来越少,要花钱的人越来越多,会影响到老人购买社会养老服务的能力。
多地基层社会保障部门呼吁,养老服务业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打通部门之间政策衔接的壁垒。以医养结合为例,目前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指导文件,医疗、养老、报销归三个不同部门管,如何对接仍存困难。
3.对进养老院有抵触,形式主义现象严重
我国不少地方推广互助式养老主要依托敬老院等养老机构来实施,但许多老人、子女对进敬老院有抵触,觉得丢面子,这成为推广互助式养老的一个重要障碍。
我国互助养老创自民间,是城乡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自发性策略。在互助式养老的政策扶持上,国家层面系统的支持政策尚未出台,省市财政仅起到辅助作用,且各地做法不一,资金链存在断裂风险。尽管社会对互助式养老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有的就是从上级到基层的文件传导,真正落实下来的资金不多。
一些地方盲目复制互助式养老的一般做法,老人的参与度不高,未能满足老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在互助式养老中存在“走形式”现象。当前互助式养老服务有限与需求巨大的关系紧张,主要表现为:服务内容与项目不全面,在医疗护理与其他养老服务提供上严重不足;在互助养老机构中,专业老年社会工作缺位,缺乏对入住老人适应集体生活的专业指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