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89|回复: 0

《突出重围》:历史叙事中真实的力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4 08: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涂国文
《突出重围》:历史叙事中真实的力量


  浙江上虞作家顾志坤、郑志勋合著的长篇历史纪实《突出重围》,是一部反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史实的长篇作品。这部作品,与之前出版的顾志坤著长篇历史小说《北撤》一起,构成了表现新四军北撤的文学“姊妹花”。所不同的是,前者以基于虚构创作手法的艺术性见长,而后者则以基于史实稽考的真实性取胜。

  作品描写的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顾全大局,避免内战,中共中央遵照《双十协定》,决定将新四军从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内)等地撤出,新四军浙东区党委和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执行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命令,组织15000余将士和地方干部,在7天时间内,筹集300多艘船只,分批强渡杭州湾,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以7个团一万余兵力在海盐澉浦等地围追堵截,企图把浙东游击纵队消灭在杭州湾两岸,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的罪恶阴谋,突出重围,终在上海青浦重固镇会师,胜利完成北撤任务的历史事实,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体现了历史叙事中一种可贵的真实的力量。

  《突出重围》真实而全景式地展示了一幅波谲云诡、悲烈壮阔的历史图景:从谭启龙、何克希受华中局党的派遣前往浙东,成功开辟抗日根据地,到浙东人民欢庆抗战胜利;从浙东区党委和浙东游击纵队上下已作好在浙东坚持长期艰苦斗争的心理准备,到忽然接到北撤命令,全体将士一时难以理解却坚决贯彻执行,虽然时间仓促、任务紧迫,工作千头万绪,却有条不紊地分头着手进行准备,到一周时间之内在慈溪古窑浦渡口、余姚周巷、上虞丰惠、海宁黄湾、海盐澉浦、嘉兴新篁镇、余姚泗门镇丁大坵、平湖新埭等多个地点先后展开北撤;从部队与敌军在澉浦等地展开殊死搏斗,到成功突出重围,在苏中胜利会师后继续北上,多声部地呈现了一曲令人动容的“北撤”历史壮歌。

  《突出重围》真实可信地描绘了一幅服从大局、相忍为国的心理图景:当北撤的命令突然下达时,上自浙东区政委谭启龙、浙东纵队司令员何克希,下至普通士兵,更遑论浙东百姓,开始大伙心里都想不通:“几年来,我们拼命流血,多少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好不容易开辟了根据地,建设成现在这样的规模,多不容易。这是党的决定,谁都知道是正确的,只不过在这样的时候,理智很难战胜惜别的感情。”“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现在鬼子投降了,他们反而要消灭我们抗日有功的部队。”然而,以大局为重的广大指战员们,还是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和华中局的命令,积极投入北撤的准备工作中,表现了人民军队对党的赤胆忠心。

  《突出重围》以一种鲜活的历史叙事与英雄叙事策略,塑造了一批真实感人、血肉丰满的革命英雄群像。他们多为年轻的共产党员,年龄在二三十岁左右,担任着区党委、游击纵队、游击支队或地方政府、党组织领导,也有部分普通战士和普通百姓。他们的名字分别叫:谭启龙、何克希、王仲良、刘亨云、杨思一、张俊升、朱人俊、朱之光、张光、张季伦、陈布衣、罗瑞兴、罗长寿、王文祥、范琪、郑和顺、何顺……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或殚精竭虑,运筹帷幄;或身先士卒,为人楷模;或尽心尽责,积劳成疾;或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或浴血奋战,英勇捐躯……每个人的特点都很鲜明,每个人物形象都很立体,在历史深处,矗立起一座战火纷飞年代的英雄群雕。

  《突出重围》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新四军指战员平等相处、患难与共的亲密关系。譬如作品写到北撤部队在途经梁弄时,原本冷清的街道两侧早已站满了前来送别的人群,见到队伍过来了,大家纷纷涌了过来,有的把热腾腾的鸡蛋、麦饼塞到战士们的口袋里,有的拉着战士们的手和背包依依不舍,然后,默默地陪着战士们行进。有几个老大娘,竟在街道边焚香点烛,口中不断地喃喃祈祷:“保佑三五支队一路顺风。”在游击纵队北撤途中,人民群众自发地行动起来,帮着部队抬伤员、带路、掩埋烈士遗体。年近40岁的何克希司令一边指挥部队的行动,一边还抢着抬伤员,“在这支夜行的队伍中,他似乎又是一名战士,一名担架队员”。

  《突出重围》对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不回避、不隐恶,表现出一种鲜见的真实力量。譬如作品写道:四明地委特派员刘清扬对组织让他留下来坚持斗争的决定有强烈抵触情绪,不仅放弃接收大陆商场的武器,甚至连电台都不想要,后来在党组织的干预下才勉强把电台留下;五中队队长顾宝善做地方工作的妻子,以及后来成为烈士的罗长寿的父亲罗瑞兴这两个勤勤恳恳为党工作的人却被精简回家了;一农户怕别人告发养新四军的牛带来麻烦,故不愿再养;刚起义过来不久的2旅官兵情绪很不稳定,几乎每天都有人开小差;有些地方干部打退堂鼓,也有一些意志薄弱的地方干部和战士不愿北撤,途中趁乱开小差,甚至发生叛变、哗变,比如7团2营连长褚金城带着两个排去嘉兴投敌,等等。

  《突出重围》强大的真实力量,首先源自于作者对历史资料的广泛搜罗与精心耙梳,源自于作者对历史当事人深入而细致的采访。作者对每一个日期和地点,对每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与所关涉的人物,都作了认真的考证、厘清与甄别,条分缕析,脉络分明。《突出重围》强大的真实力量,其次源自于作品高超的历史叙事和英雄叙事艺术。作者擅长于历史叙事和英雄叙事,擅长于从宏阔而缥缈的历史烟云中,捕捉那些铿锵的金石之声,投入文字的冷却液中淬火、显影。《突出重围》强大的真实力量,还源自于作品对历史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解密档案资料的大量引用。特别是常常将同一事件不同当事人的回忆摆在一起,进行比较与综合,更增强了叙事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突出重围》以丰赡而生动的细节描写,再造历史的血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无论是抗战胜利庆典上穿红着绿的女性,还是部队“在蒙蒙的细雨中迈开着轻轻的脚步,悄悄地撤出了上虞城”;无论是“陈布衣的妻子周廉正随军北撤,陈布衣急着回四明山……直到大军过江,宁波解放,周廉正有一天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她的身边还站着一个小姑娘,周廉正告诉他,这就是他们的女儿陈鲁滨”,还是“在拿下扇子山主峰时,当通讯员张全生把背在身上的那只沾上了血迹和泥巴的军用酒壶解下来,递给张季伦,说‘首长,喝一口吧’时,张季伦瞧了瞧面前这个满身血污的小通讯员,也不说话,拧开酒壶盖,脖子一仰,猛喝一口,说了句:‘真香啊’”,细节都如一颗夜明珠,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辉照如昼。

  《突出重围》中最感人的细节,还属浙东百姓对游击纵队的深情。譬如作品写到,有的群众出于对共产东、新四军的热爱,出于对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念,甘愿蒙受损失,怎么动员也不肯以抗币兑换部队的大米,负责兑换的同志告诉他们,家里藏有抗币,日后顽固派回来了有杀头的危险,他们还是不听。再如:原金萧支队8大队中队副指导员回忆,她走进一家店铺去买糖,“这家铺子总共只有两斤多糖了,我让他留一半零卖,老板说:‘留给谁,留给国民党?不。’他一定要把糖全卖给我。”另一位卖苞米的老奶奶,不惜冒着被国民党顽固派报复的生命危险,一定要她付抗币,不收她的大米,并说:“这两角钱的抗币,我要把它放到你们回来时再用。我这辈子用不到,儿子、孙子一定会用上的。”

  历史叙事的功能与文本的合法性,就在于以历史昭示未来,提醒人们勿忘历史,知来路,晓去处。而决定其功能与文本合法性大小的,则是叙事中真实性的强弱。长篇历史纪实《突出重围》无疑是一部具有真实力量的佳作,它为自己在时代的文学书写中,赢得了存在的合法性。

  (作者为浙江省著名评论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6 16:39 , Processed in 0.06125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