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00|回复: 0

古越重地炼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7 07: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赵国良
古越重地炼塘


  东关街道出西街口五六里,紧依浙东运河有一个叫炼塘的村落。这村曾是越王勾践建都绍兴的战略重地,是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村。

  2500年前这里时属东鉴湖,处有大塘一个。周边沼泽连畈,间或有土丘突兀。这一滩涂地域及零星小丘,恰与越国“生聚”有了“默契”。越王勾践利用这远离吴国的越国东隅腹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实施“十年教训”的“卧薪尝胆”战略策计,策动兵力财力,从南侧锡山采集银锡,北海岸边称山烧来炭料,炭渎汇聚至大塘,冶炼锻造铸剑;期间,又在边上小丘,集养鸡、豕,供士兵食用;越王勾践的蓄势备械兵工战略成就一举卓越。这曾经的大塘和土丘,也各因事得名,记入史册。《越绝书》载:“炼塘者,句践时采锡山为炭,称‘炭聚’,载从炭渎至炼塘,各因事为名……”“鸡山、豕山,句践以畜鸡豕,将伐吴,以食士也,鸡山在锡山南,去县五十里……”《绍兴史纲》曰:“豕山在上虞东关镇,稷山东,今猪山(现为炼塘村所辖)。”这些地名一直延称至今,2500年不变。如果说鸡山、猪山是当年越国战事后劲给养地,那么炼塘便是越国兵工战略重地。也是胆剑之王句践讨伐吴国的发迹基地。

  炼塘,成就了越王重振雄风、登基建国立业之厚望,同样被越王勾践作为兴国建设的重点夺破口,实行开发与利用,引领兴国兴邦。越国地形总体南高北低,水流自南往北泄泻,但腹地平缓,时有河涝出现。句践为控制内河泛滥,开发良田,发起民众首开中富大道,根治河患;又以抗御北海潮汐侵入,有效排斥咸潮为目的,在中腹部围堤筑塘,开掘一条泄水防洪水渠——古水道。古水道出绍兴东门,往东一路开掘到炼塘,炼塘成为古水道东终端尽头。利用炼塘处在于北海湾口的独特优势,建起泄水堰坝——后称王家堰,疏浚与之相衔接的大堰江、小堰江,将伧(长)塘山域由南向北一泄而来的水,一无阻拦引领入海,彻底排除水患,营造良好灌溉条件。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特有的堰坝、水域设施,至今在炼塘仍隐约可见。水利要塞地王家堰,乃今炼塘属下的一个自然村。

  举世空前的水改工程,改造了越国大地,改变了地理条件,改良了炼塘周边水土。“富阳里者,外越赐义也。处里门,美以炼塘田。”越王对这改造了的水道兴致向至,也曰:“水行山处,以船代车,以辑为马。”

  2500年前,越王勾践在炼塘书写第一笔水改开始,炼塘便与水利建设、根治水患相伴于一起,结有不解之缘,记有一部漫长的水利史:东汉顺帝年间,会稽太守马臻,根治水患,筑古鉴湖堤塘,炼塘初显纤塘;西晋会稽内史贺循动员百姓,改进运载方法,修凿运河,理堤为塘,运河过境炼塘,始往东延伸;唐宪宗元和十年,浙东观察使孟简,治理鉴湖改造纤塘,实行裁弯取直;时至明年间,纤塘整体改筑石质纤道,炼塘王家堰作为工程大本营,石匠施工团在这里扎寨驻居,至今王家堰仍为远近闻名的石作铺。宋年间,炼塘的古纤道边上,建起一座张神殿(庙)。这庙,为纪念仁宗景祐年间治水转运使漕运官、工部郎中张夏功德所建。也足以说明炼塘在水利上的要塞地位,也是当时拯民于江海患难与共的功绩地。炼塘不失为水利要地,更是根治水患重地。

  自开凿、修饰古水道一天起,炼塘就有古水道(运河)在村而建,修整水道垒土筑坝成路,又让炼塘在会稽首建古干道(纤塘)。《越绝书·记地传》曰:“山阴古陆(干)道,出东郭,随直渎阳春亭;山阴古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绍兴史纲》载:“山阴古水道是西起绍兴东郭门,东至上虞东关炼塘村,全长20、7公里”。区区乡间村寨,古水道、古干道并驾而过;加之村的南、北间,先后建起炼剑桥、炼塘桥等多座桥梁,开辟出“上到山头、下到海头”交通网,雄居越国古城出东门交通特有便捷之首;人聚集中,生产兴隆,成为越城东路经济繁华、交通便捷、名儒辈出的水陆码头。为宋时东城(关)驿的设立与建就,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炼塘村村南水道通畅、纤道贯穿,村北有山有水。紧依村野的猪山、相邻的稷山,在大堰江、四汇头的泛泛池水托照下相映生辉,形生出别开生面的乡村画景;尤其经唐、宋、明、清朝的改造、建设,这里村舍沃野,炊烟袅袅,人民安居乐业,与粗犷、自然的纤道形成美妙水乡风情画;宋后,这里又先后建起炼塘庙,东萌庵,猪山庵、张神殿,东嶽庙,香火盛兴,每年集聚庙会,社戏不断,成为绍兴出东门民间风情文化演绎中心。千百年来,一直为风流佳人所向往,是社会名流经久流连之处。宋时,陆游享受晚年人生,四方出游,观尽绍兴城头乡下美景,也不少驾舟游东鉴湖,到炼塘偿美景感悟人生。1192年春天,他离别天华寺的岸头,驾舟返航来到炼塘,被这里落日暮景所动容,作《炼塘》一诗:微风吹颊酒初醒,落日舟横杜若汀;水秀山明何所以,玉人临镜晕螺青。把那塘上之水,山间芴树刻划淋漓尽致。由于陆游大诗人诗作的引召,一邦文人也络绎“应召”,先后来到炼塘,享受这里特有风景。他们过往而停留,远程便直达。宋诗人蒋恢,《舟回炼塘》诗作说:柁转秋塘回,寒光彻万寻,叶声风外急,呤诗雨中深,白发存公道,有山适素心,疏钟何处起,暝色正沈沈。诗人将返航在炼塘,虽遭风雨侵袭,但还是能处地舒适的休息,仍感到无比安慰。

  时至清年间,炼塘美景更迷人入化。诗人孙琮,来到炼塘“体验与品味”,作有诗《晚泊练塘》:野岸初移艇,残阳雁影迟,晚山烟里寺,远水月平桥,生计先谋酒,归心早待潮,小园春正好,明日是花朝。他处在了与物俱化而不知所返的情景交融之中。

  清武生于震报国有志,在转战南北域后,客居炼塘,在与好友朱如训告别时留下诗作:“家事不复道,酒闹花满枝,一剑晓初发,孤帆春巳深,云霄吾辈事,门户百年心,梦醒炼塘月,匡床照布衾。”于震在这《别朱如训》诗中告诉大家,炼塘是我醒为人之地,我之所以要为国效劳,是我的责任。

  炼塘,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胆剑精神始发地,炼塘百姓一直敬佩与奉承这位越王,并以胆剑精神所准则,为之步行实践,甚至献躯为国,成忠诚将士垂留青史。道光二十年(1840年),海夹内犯,英军入侵宁波镇海,四副瘵朱贵,领兵马驰援,炼塘乡民袁乐忠,为朱顺进有战,以本郡率充向导,前去镇海堵击英军。为赶在奕经大将军之前勇战英军,引军金鸡、招宝两山间道长垮岭,但由于事项事无测,后援未及,袁乐忠在朱贵将军壮烈阵亡间时,也已在营帐内遭焚身,成火人一个,焦烂如墨色,然他冒着烟焰,跃起数丈投入海中,不为入俘。呜哇,烈哉!后译述乐忠此举为地方教育忠臣,并入记会稽县志。

  不可不说,炼塘虽属乡村,但村风典范,民间求知上进性强,崇仰孝德道义,代有声誉留于地方四乡。炼塘举人袁绪均(光绪十九年举人,直隶藩库大使),他为官正达,施举宽式,一直为乡间颂扬。早年曹娥庙修建,主动捐献款项,还受地方绅士推举,以地方民间达人代表身份,撰有楹联一副,现曹娥庙袁举人的手迹依然完好在显:“对神明莫不表诚,群知求福;事父母能否竭力,先要问心。”22个字足显袁举人的人品:孝义楷模,行迹清达。以至近代乡贤袁尚林,致富不负众乡亲,多次赴镇上与地方政界协谈,拜会天华寺住持,商议借用天华寺寺院办学,为首投资组办东关小学校;成立校董事会,袁尚林首任董事长;为平民子弟有校读书、为国家输送人才功劳卓越;以学校坚信方向,立有主导,取名毓菁小学校。

  2014年,大运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浙东运河段沿旁的炼塘古村,也或随在了世界遗产的记忆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上永恒的夺目的光点,令人永久牢记。

  炼塘这个普通的江南村落,却是古越发迹宝地,是交通要塞地,是水利关隘处,这里风光无限,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历来被骚人墨客、名流逸士所挂齿。他们在赞叹、颂扬,滔滔不绝间彰显沉醉。

  但愿炼塘这一历史文化古村名,能名正言顺延用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6 13:32 , Processed in 0.0622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