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步位于章镇东南,和岭南接壤,是一个形胜之地。
自上虞最高峰覆卮山出发往章家埠而来,蜿蜒屈曲数十里,至姜山曹娥江口止,其冈岭或起或伏,或断或续,大都幽僻险峻。沿路虽有村居聚落,或数十家,或十余家,或四五家,皆垒石为屋,依山而居,上临崇岗,下俯深涧,怪石森然,周于四隅,仄径羊肠,举足辙蹶。到了牛步村则不然,平原旷野,豁然开朗,蔚然深秀,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素有“牛步三盘龙,一世吃不穷”之称。山是三面依山,莫不环互拥抱,势若罗城。东依龙角山,峥嵘刻露;南拱男仙山,男女仙山崚峤耸北,仙人与狮子岭两支龙脉迂回牛步村宅;西显虎头山,突兀魁奇,正面与上虞第一高山覆卮山峰对峙,开门见卮山;偏东有东山,侧西有盘龙山、飞雁山两座高山捍外门而列为屏障,阻挡东南方向的台风和风沙。村前有牛头山,悬崖峭壁,挡住阴潭江洪水,急流冲击,奇特叠石岩一颗,万吨卵石独足顶立,气势壮观。其他名山还有双髻顶、如生山、如旺山、若浮山、若沉山。水呢,阴潭江滨村弯弯,清冽而湍激,环抱围住了半个村庄,饮牛溪、源溪右转左旋;太平湖浪静而波澄,或溉于塘则流溢而泉涌,或汲于井则夏凉而冬温,雨季不潦旱季不枯,解决了全村百姓的饮用水、千亩良田灌溉和水上交通。村内还有分家湖、流湖、前窠湖、后窠湖。其林木,则秀竹蔽日而青葱,长松参天而夭矫,榆柳夹道以成行,桑柘含烟而垂阴,芳林茂树,玉蔚青苍,悦目怡神,莫可名状。如此山水布局,不啻四象之列形,宛然八卦之分位,春风袅袅惊看覆卮(名湖)生香,夏日炎炎竞爱隐泉(名泉),独冷少皞执秋权小阵祠(牛步香火庙),前雁阵肃元冥司冬令太平桥上(坐太中湖),太人占远之,则云白山青,历岁时而不改,近之则鸡鸣犬吠遍闾巷以相闻。
据陈桥驿《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介绍,聚落在会稽山地和四明山地的于越部族,一直持续到公元前5世纪(约春秋末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部族人口的增加,从崎岖的会稽山地和四明山地进入山北的山麓冲积扇地段,在北缘围堤筑塘,这类聚落常常称“塘、埠、埠头”等。笔者以为,因位于虞南山区大溪阴潭溪畔,在古代水路为主要交通工具时期,“牛埠”之名大约也是这个时候出现的,说明此地早就有人类生产和生活,故先有“牛埠”,后称“牛步”,而“牛步”之名当与东晋末高僧白道猷有关。白道猷,又叫帛道猷、昙猷、法猷,敦煌人(今属甘肃),也有史料说俗姓冯,会稽人。少年时就修头陀苦行,学习禅定。性耽丘壑,一吟一咏,有濠上风。于兴宁年间游历江东,曾到上虞隐居,剡溪沃洲山传法,后移居天台赤城山憩息。此人在上虞南部有一定影响,留下许多地名传说。据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山川 形胜 风俗”载: “由寨岭西出曰阴潭。自潭而下,曰隐牛溪。为白道猷骑牛入山之路。牛隐其地,有牛倒行迹,故其地曰牛步……自牛步而下曰章家埠。”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之二十一·舆地志二》“山川·太岳山”载:“晋末,白道猷所居,初入山时,乘青牛而至,故溪名隐牛,标其足迹。”从上可分析得出四点结论:一是“牛步”之名和白道猷尊者骑的牛有关;二是白隐士骑一头青牛,而非乡人们口中传说的金黄色黄牛;三是“牛步”之名在东晋末年出现,可谓历史悠久,而且牛步之名气大,自牛步至章家埠,沿路村庄均未见记载,从中可见一斑;四是白道猷尊者最初是从章家埠往覆卮岭南山里行,而不是从天台、嵊州、岭南山里出来往牛步的。
关于“阴潭江”,时听乡人称“阴潭溪”,笔者搞不懂到底是“阴潭溪”还是“隐潭溪”。查阅南宋《嘉泰会稽志》、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和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均为“阴潭”,而又有“饮牛溪、隐牛溪”之名。南宋嘉泰《会稽志》卷“第十”载:“饮牛溪在县南五十里,白道猷岩下石有系牛足迹,溪以此名。”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载:“由寨岭西出曰阴潭。自潭而下,曰隐牛溪,为白道猷骑牛入山之路。”笔者分析,从形胜来说,是为“阴潭”,有明葛木诗为证:绝壁临流试一登,肩扶童子拄苍藤。山翁出迓松阴下,胜境还言在上层。因山林蓊郁,潭处于松阴下,名“阴”也符合。但从隐士白道猷来说,当为“隐潭溪”,才符合东晋时代“隐逸文化”的内涵。旧志中还称此溪为“道猷溪”,据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之二十一·舆地志二》“山川·张家岭”载:“由管溪而西南可十里,岭之半为白道猷岩,晋白道猷尊者隐其内。岭曰道猷岭,溪曰道猷溪,潭曰道猷龙潭。”同样的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四十二”又载:“太岳广福寺,在县南四十五里,刘宋时白道猷尊者乘青牛降蟒及诸魔怪地也,宋文帝赐庵卓锡于此。后唐清泰甲午陈思益舍地拓建为寺,有饮牛溪又有隐身岩及龙潭……”阴潭溪由于白道猷隐者入山降妖伏魔的传说带来了很多神秘的色彩,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关于白隐者的传说。话说白尊者骑牛到了阴潭江边的牛埠,牛突然止步向左朝着大坝潭深水中游去,进入了峭壁下的洞穴,从此再不出来了,故乡人称这山为牛头山,洞叫金牛洞。牛头山脚下的小村庄牛埠改名为牛步,意思是金牛到此止步。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有一天白尊者从宝泉寺出来,骑青牛沿隐潭溪一路向南,走到章镇牛步村,发现有个妇女欲投溪自尽。他见状飞出法器,溪水立干,那妇人因此获救。可是由于他飞法器时用力突然且过猛,坐骑吃不消倒退了几步,留下脚印,就有了“牛步”的地名。宋·政和年间(1111~1117)上虞县丞、建德县江村人江公亮曾有《隐牛溪》诗云:“乱山深处有招提,古木层阴白昼迷。好是道人岩畔月,夜深清照隐牛溪。”既点到了“阴”,又写明“隐”,且传说神奇,中国文字丰富,故此溪被乡人们称呼为“阴潭溪、隐潭溪、道猷溪、饮牛溪、隐牛溪”就不足为奇了。
清以前,牛步属上虞县宝泉乡,为十六都。1911年中华民国时期为宝勤乡(乡长竺宝树,1942年初夏,宝勤乡农民因上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减产正青黄不接度日艰难之际,竺宝树和姐夫魏福绵把上虞县政府藏于周岙的积谷开仓救济贫苦农民,被国民党上虞县长徐志余派出的特务暗杀)。1942年下半年,上勤乡改称牛步保。1949年5月解放,上虞归宁波专署管辖,牛步属上虞县新合乡。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转为初级社。1956年属章镇乡管辖。1958年转入高级社,藕浦与须宅村合并为泰山高级社,年底为太山生产队,隶属章镇人民公社新合管理区,管理区设在藕浦。同时,中心小学也从南堡移到藕浦医疗所,综合商店都设在藕浦。1961年单独成立藕浦大队,属章镇人民公社。1967年改名为东风大队。因重名,1981年6月19日恢复为藕浦大队。1983年9月政社分设,建村委,属章镇乡。2006年4月,藕浦、太山(须宅)、西方三个自然村合并为泰山村。
牛步由于山水形胜,聚精蓄气,物阜地丰,沃壤千里,风情绝佳,自然引来了贤人驻足,尤以宋高宗时驸马竺简公三世孙竺重为最先。据“古虞牛步竺氏”记载,宋高宗驸马文甫公之妻南阳公主赵氏葬上虞十六都牛步盘龙山之阳,清明前五日拜扫。自此,“古虞牛步” 和“竺氏”便以振聋发聩的声望紧密联系在一起,虞南牛步的竺氏在上虞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页。
竺氏,其先河东(今河北)竹家巷人也。据民国20年(1931)竺林、竺苞等纂修的《虞南竺氏宗谱》(慎德堂木活字本,八卷,上虞图书馆收藏号1611~1612)记载,竺氏,祖籍河北。北宋末年驸马竺简随驾南渡,居剡东黄泽,其六世孙汝显公(行细七)慕隐水之胜、白岩之古,自剡迁上虞章镇牛步这块风水宝地,始卜居。竺汝显公先择牛步大青山脚下秦村地建宅定居(2007年还遗留南宋时祖先饮用水古井一口),后迁到现在地方,繁衍生息创业,丁盛族旺。牛步竺氏四世孙入赘城北竺郎畈,十六世孙迁东关保驾山,二十六世迁东关。查阅《虞南竺氏宗谱》发现,著名乡贤、浙江大学第一任校长竺可桢为虞南牛步竺氏第二十八世孙(见《虞南竺氏宗谱》翻拍件),章镇牛步和东关保驾山、东关镇上的竺氏均为同一支脉(见竺可桢日记复印件,第二篇日记中《竺氏牛步宗谱》即《虞南竺氏宗谱》)。自南宋至今八百余年历史中,竺裔后代已达千余户、几千人之多,目前居牛步(今藕浦)有200户,另外分支先后居上虞南堡、许岙、丁宅、丰惠竺郎畈、东关保驾山、百官等,远至绍兴、杭州、富阳、安吉、上海、北京、新疆、福建、安徽等地,甚至漂洋过海定居美国。据1990年出版的《上虞县志》记载,上虞竺姓1314人。2016年,上虞竺姓1325人。
2009年3月,牛步村文化人竺淼森、竺如萌开始纂修《古虞牛步竺氏》家谱,成立了“虞南竺氏修谱委员会”,在经过大量的走访族人、查阅档案和收集资料工作后,于2011年圆谱。竺可桢之子、时任中科院化学研究员竺安专程从北京发来贺信。
六百多年来,牛步民勤人智、夫耕妇馌,促载南亩、锄雨犁云,致力于发展工农商渔经济,水稻、麦类、油菜、茶叶、油茶籽、乌桕、桑麻、水果、水产等四季鲜果和特色产业四时不断。清后期,根据牛步村周边地势低洼、水源充足的有利条件,从下三府引进藕种发展食用藕种植,经济效益良好。尤其每当夏季荷花盛开时节,村庄处于荷花盛放中,一幅清香、幽丽景色,又因方言音近,“牛步”便雅化为“藕浦”,但“牛步”“牛埠”之名老百姓生活中仍沿用。牛步的水冬暖夏凉,1991年,绍兴地区水产局在村创办鱼鳗种场,利用冬季最冷天气藕浦地下水温度可达摄氏15°左右的优势条件,养殖非洲鲫鱼,能安全越冬。
牛步竺氏耕读传家,人才辈出。其秀而文者,敦诗说礼以训俗;其椎而鲁者,服田力穑以重农。奇才竺均,聪明好学,尤精兵略,侠肝义胆,制药施方,为民除害,至今存有“竺九相公”庙祭祀之;进士竺简,南宋驸马,保驾南渡,谦恭清廉,千古流芳留青史;接三先生,改良农圃,负耒横经,多方集资疏导隐溪之洪流,拯救桑梓于危难;竺氏28世,气象学家可桢,科学救国,求是精神,今日依然闪闪发光;金氏明珠,攻读产科,身体力行,破除传统,新法接生,被称之“救命活菩萨”……享有“文韬牛步”之誉。诚信为本,崇孝尚贤,和衷共济之淳朴民风彪炳乡里。村规民约,共同遵守,以规治村,谨家敦齿,乐业安居,呈人阜民安之瑞象,史称:“美哉乎,斯里!”
卮山耸峙于东,隐溪穿村而过,三面环山,拱卫金盆。牛步过去,青山丽水、钟灵毓秀、物阜民丰、历史厚重;牛步未来,嘱望于竺氏后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