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58|回复: 2

《微语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7 06: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语者》

  
                                                                                                          胡坚


  

  我曾开过一个博客,名为快乐智者,由于平时太忙,没有及时打理,不了了之。但这个名称是我很喜欢的。现在开了微博,虽用实名,仍以此为追求。人到世上来,大自然赋予我们这般美妙的河山,前人和同时代的人创造了如此多的奇迹,我们不快乐真是枉过此生。光快乐地生活不够,还要智慧地生活——我们参与创造要靠智慧,应对一切生活的难题要靠智慧,故这两者是最重要的东西,我期望我的微博也能给我的同学们带来快乐和智慧!

  看着父亲天天晨跑形成的路,感悟鲁迅先生的话: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其实还有另一道理:世上本无路,自己走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对杭州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协管员特别佩服。在等绿灯的时候,各种车如果超过等待线,他就很执著甚至有点固执地大叫,让他们退回去,总是死守那条白线。几年观察,这个路口总是特别井然有序。我想,社会管理,甚至做人,讲到底,最简单的,就是一条线的事!你说呢?

  当领导干部有四个字很重要,一是眼界,二是胸怀。人的学习,最低层次学知识,第二层次学方法,最高层次学眼界。光有知识无眼界难成大器。林则徐说海纳百川,雨果说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有多少眼界做多大事,有多少胸怀容多少人。干部开微博,有利于开阔眼界,更有利于锻炼胸怀。

  关于胸怀故事。战国时,A、B两国相邻,士兵种西瓜。A国士兵勤劳,种的西瓜好;B国士兵懒散,种的西瓜糟。B国士兵心生嫉妒,把A国西瓜踩烂,A国士兵告之将军欲以牙还牙。将军说:不,明天起你们为自己西瓜浇水除草时也为他们代劳。士兵服从,此后两国西瓜都好。B国将军率队请罪,边陲安宁。两千年前的事令我们感叹!

  是否用心做事。工作又开始了,讲做事的问题。人做事分四类:一是用混做事的人,做事混着,得过且过。二是用力做事的人,认认真真把事办好;三是用脑做事的人,不仅用力做事,且总是创造性地把事办好,令人惊喜;四是最高境界,用心做事的人,不仅用力用脑,而且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不做好决不罢休。

  寻找用心做事的人。总感到真正用心做事的人还是太少。国外有故事:一位工程师一直尽心尽责地工作,快到退休时,老板说,你盖最后一幢别墅,以后就好好休息了。工程师听了,想反正是最后一幢房子,盖得好差也无所谓,就应付着随意地盖。房子盖好后,老板说,你辛苦一辈子,这房子送给你。他后悔莫及。

  靠什么做事。一个老木匠,做的家具特别好,找他打家具的人特别多,总是忙不过来。有人见他做抽屉时,把抽屉的背面、底部都刨得平平整整,说:“这里边又看不见,为什么这么认真?”老木匠笑着说:“但我知道。”旁人感叹道:“他靠的不仅仅是技术啊!”常常有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是否可问:“我们是靠什么做事的?”

  给世界一点感恩。一位残疾人,从小失去双手,但他靠一双脚练书法,成为著名书法家。采访他,他说,我感恩有一双灵活的脚,我失去不多,得到很多。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亿万分之一的幸运儿。我们常常失去一些东西,但我们拥有这个世界:暖暖的阳光,奔腾的河流。感恩这些平凡,才会从平凡中体会幸福!

  生命的钱。雨天老人打伞跑步,路人叫,小心摔跤!老人说,锻炼多活几年!曾听一位老人讲,日子都过得慌起来了。人活百岁,不过三万多天,一天算一元,就三万多元,买不了多少东西。年轻时觉得生命的钱很厚,出手大方,到老时一摸,慌了。我想,老人哪里是锻炼,分明要赚取最后的弥足珍贵又如流水般的生命之钱。

  面对苦难。著名学者周国平说,人生免不了遭受苦难,如何面对苦难是人生重大课题。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胸中一定藏有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最能彰显一个人的内在尊严。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同属一种能力,不被苦难压倒不是耻辱而是一种人生的光荣!

  品味幸福。集周国平观点:幸福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外在东西不转化为内在的体验就不会幸福。幸福喜欢捉迷藏,年轻时它藏在未来,让我们去寻找。人们追求幸福,其实没有什么比对生命的强烈体验更加幸福,幸福就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因此,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胸襟。那年代,傅雷夫妇遭迫害去世,一女子冒险将其骨灰安放并提笔为之鸣冤,从此遭难,十几年含辛茹苦。“文革”后,傅雷之子傅聪惊悉父母遗骨奇迹般保存,竟仗素昧平生之女子,欲重谢。女子坚辞,后只接受傅聪音乐会入场券一张,听完音乐默默离去。十多年苦难和厚重如山之情轻付与一场音乐会,此乃何等胸襟!

  精神与语言。意大利街头,一排温州中年妇女,前面都摆着领带、袜子、打火机、内衣等小商品,手里都拿着一只计算器,见了外国人来就一边指着商品,一边打一个数字,外国人嫌贵就马上减一点,直到成交。她们只会讲温州话,汉语普通话也不会讲,但已在当地立足。感叹:干什么,精神都远比语言重要!

  摘自《微语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7 06: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一位微语者的微语

黄亚洲


   我向来以为,由于博客与微博大行其道而造成的“全民写作”,是一个褒义词;作家与非作家的界限模糊,也是一个极具喜感的趋势。以文字来形象地反映生活再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集博文为书,以及集微博文字为书,更壮大了这样一种趋势的声威。我近年出的几本散文集,内容的大多数也都是我的博文。我之所以要把那些穿戴过电子套装的文字一个个抓回来,再给它们搽上油墨的纸香,给它们提供书架的T台,就是看重它们。我愿意给它们双倍的荣耀。

  因为它们是文学,而不是其他。

  我知道有人是拿博客以及微博当做数字、图像、表格来用的,只罗列流水账,记录一些吃喝拉撒,这当然也是“博”的不可或缺的功能,信息需要快速传递,但是信息毕竟不等同于文学。尤其是微博,一百四十字的方寸,一块微缩景观,要摆脱单纯的生活记录而进入思想,甚至进入文学,真是一件需要技巧的事情。

  这两天拿在手里的,是一册集微博文字而成的《微语者》,一读,却感觉可以归之于文学了,其中相当多的篇什,都能化形而下的日常为形而上的思索,且满带感情之味,甜酸苦辣;且语句鲜活,书页之间联想的翅膀噼噼啪啪乱响,颇见写博者的文字感悟与功力。

  在我看来,善于取日常的琐事为思想“炼金”,是这位写博者的拿手。他看见杭州街头的交管员死守路面上的白线,便自然地引申到做人为事的规矩:“我想,社会管理,甚至做人,讲到底,最简单的,就是一条线的事!你说呢?”

  “一条线的事”,总结得如此轻捷而又如此沉重;“你说呢”,言说姿态如此谦恭但拷问又直达你的心灵——这就是文字的上品了。

  又一例:作者为提炼一个“不完整倾听将让你止步于准确之前”的哲思,运用的却是一个孩子面对“飞机空中熄火”之时的稚气回答,好笑,却严肃。

  而说到“厌倦”这个词,这样的负面情绪能体现精神价值么?而且还是“正能量”式的体现?作者认为有,他别出心裁地搬出了一个山里村民“编草席”的故事,介绍那里的村民为单调劳作的“厌倦”而作出了一项睿智的决定。读罢这一决定,不能不引发读者对人性、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作者用一条思想的捷径,只率领了一百几十个字,就杀到了人的心灵的临界点。

  应该说,这位“微语者”所抵达的思想深度,与其使用文字的利落程度是一致的。这些干净的文字正是他的开掘工具,得心应手,一铲一铲落点准确。

  必须同时指出,在思想发光的同时,读者还能在这些精短的语句之间看见文采的闪闪烁烁,这体现了作者对于遣词造句的追求,他追求的是优美、机趣与幽默,而这种风格化的写作正是文学的要素之一。

  在一篇微博中,作者表达了对于一场音乐会的感受,为此他大量用喻,譬如称江南丝竹是“丝绸般柔情”,指箫笛为“空山鸟语”,说锣鼓是“春天惊雷”,这些常规的比喻自然还不足以使人激动,而使我讶异的是,是作者最后的两个设喻:“民乐像水乡的绿草”、“像江南人的呼吸”,这样的奇想,必然就让文字进入了诗,尤其是“呼吸”两字,太过夸张并且太过准确了!

  作者的奇想与幽默不仅于此,他这样地阐释“早点”,指出其实际意义在于“早一点”;他把人的长寿秘诀,干脆地归结为“一个人偷着笑”;可以再摘一节完整的文字来看看,这是作者对于一位“菜花妈妈”歌声的评价:

  “将鸡腿、鸭翅膀、胡萝卜、白菜、西兰花唱得让你无法入睡,还大气磅礴地送你葱,震撼于菜花妈妈的《今夜无人入眠》。这才是真正本源的音乐,来自心底,出自热爱。她告诉我们,热爱音乐一定热爱生活,热爱生活就去热爱音乐。坚持梦想才能打开奇迹之门。别小看摆摊,卖布的可能是莎拉·布莱曼(撕了布来卖)。”

  你可以在会心的笑声里感悟到作者对于人性之美的褒扬以及对于人的潜力的思索,这就是精短文字带给我们的难得的隽永之感,我们怎么能不把这样的文字视为真正的文学呢!

  写作这些真诚的“微语”的,是现今浙江省委宣传部的常务副部长胡坚。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的耕耘者,能够如此轻快地表达对于各种季节、农事、环境的感受,而且表达得如此细微与专注,我觉得很不容易。你说呢?

  应该说,领导者兼有人性化的“微语”风格,是当下这个日益开放的社会所非常欢迎的。人们希望看到各级官员都能充分展现个人风格。这不仅是个人的魅力,也是社会的魅力。

  在这里,就这位领导者今后的“微语”而言,我也希望他能更多地有意识地徜徉于文学领域,由此提炼哲思,而与领导职责有关的记述还可以更忽略一些,起码在可能出版的《微语者之二》里,类似的记述少放甚至不放。

  (本文作者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7 06: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聪明的人

  麦家

  
        埃德加·格斯特,是1887年出生在英国的美国诗人,1959年辞世。有那么几年时间,他曾在《底特律自由报》上坚持每天发表一首宣扬凡人道德观念的诗作,影响日隆,一时成为欧美文化圈的佳谈,广为人知,深受爱戴。这本《微语者》的作者胡坚,属于跟埃德加相似的人。

  我喜欢聪明的人,但从不爱他们,也不怕。我怕像埃德加或者胡坚这样的人:认准目标,一寸寸地接近,不放弃的人。我也爱他们。怕和爱,就看他们是怎么对待我的:他们视我为友,就爱;反之,就怕。怕其实是反转的爱。当一个人让你从骨子里认他,服他,你就会自动爱他,或者怕。

  有一天,在会议间隙,在上千人离席散场的闹哄哄中,一个人走到我身边,递给我一份会议材料,请我核一下上面有关我的介绍是否无误。我不认识他,好奇地打量他离去的背影。他背脊似乎略有些驼:是那种更能负重的驼,走路抬脚很低,像个庄稼汉。我无法想象他就是胡坚,可就是。

  胡坚脸上没有威严,待人接物,热诚而认真。他的样子很平民,低调,谦和。他不抽烟,喝酒也是象征性的。他肤色黝黑,是不是经常在户外跑步?他的背真是有些驼,一定是长期伏案所致。他当然不种庄稼,但我老以为他有庄稼汉的无懈可击的气质,过着勤劳、朴实、健康、坚韧不拔的生活。

  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一年多了,他也写了一年多了。他没有出手不凡,但慢慢地变得不凡了。我是说,如果单独看似乎没哪一篇特别有爆发力,但看多了,你会发现一种整体的力量。他像鸟儿筑巢、地鼠打洞一样,用的是笨办法,下的是苦功,采的是他人之长,挖的是自我之深。

  他记录了寻常的生活、工作、趣味、知识,写出了不寻常的记忆、感情、觉醒、思道、念想、爱憎、惧怕……无所不包,却又有清晰的界线,就是自我:内心是圆心,耳目是半径。他从心灵深地出发,寻找、规划、耕耘、收获。读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一个人竭力施展后的宽度、广度、长度、深度。

  这本书适合四种人读: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十八岁以上的青年和以下的少年儿童。别以为我在附炎趋势,捏着鼻子说话,我没有这么庸俗低级。我真觉得这本书适合任何人读,因为它无所不包,也因为它很真实朴素:没有高不可攀的悬崖和深不可测的机关。

  为了赶写这篇东西,我四点钟起床,现在是凌晨六点,炎热还在几小时之后。我一直希望养成早睡早起、戒烟多动的生活习惯,但总是做不到,偶尔为之而已。但我想胡坚一定早做到了,他是个超有定力和毅力的人。此刻,我想象他一定迎着晨曦在某路行道树下慢跑。是的,慢跑,他擅长慢跑。

  2012年9月2日 匆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5 15:54 , Processed in 0.0585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