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91|回复: 0

“一天被洗7次脚”确需“限爱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5 06: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天被洗7次脚”确需“限爱心”

                                                                           作者:◎司马童
  10月23日,合肥市老年公寓前后有4拨爱心人士来给老人们献爱心。重阳前后,献爱心活动突然井喷了,这家养老院有位老人甚至一天被志愿者们洗了7次脚。这样的献爱心,不少老人都说受不了。(10月24日《江淮晨报》)
  倘若模仿一回时下流行的采访样式,问一问合肥养老公寓中那位一天被洗7次脚的老人:你幸福吗?我看十有八九,老人会表情尴尬地叹言:我辛苦!而且,辛苦还算次要,几乎年年如此的短时间内“井喷式”献爱心,老人们其实早已感到“不适”,可那些志愿活动的组织安排者,却为何仍是周而复始、乐此不疲呢?
  如果不是王顾左右或讳莫如深,许多人心知肚明的一个“公开秘密”是:重阳节前后的“过度慰老”,并不代表现实语境的敬老爱老已是根深叶茂,而恰恰隐喻了局部地区、一定范围的扎堆献爱心,更像一种另有图谋的突击搞形式。人们也早就发现,这些“一哄而献”的爱心活动,往往都会心照不宣、不约而同地“献”到屈指可数的几家公立养老机构,而为数更多、期待“爱心”更为迫切的那些民办养老场所,却常常望眼欲穿也等不来一拨“爱心洗脚”的志愿队伍。
  一边是众多真正需要爱心温暖的“空巢老人”,一边却是“一天被洗7次脚”的应接不暇。这种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不仅仅缘于某些敬老献爱心组织者的诚意不足、贪图省事,一个更不愿意承认和吐露的“私心之想”是:重阳节或其它的特定日子,到公立养老机构去献一献爱心,不管是真献假献或者半真半假地献了之后,都更容易成为“新闻素材”,以获取或多或少的“宣传效应”。相比之下,若到乏人问津的民办养老场所去献爱心,又何来这种“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凡事过犹不及,“一天被洗7次脚”的重阳敬老活动,即使也有真正献爱心的志愿者,但因着这种来去匆匆的“泛滥”与“爆棚”,反而让人难断爱心的真假,甚至会让不少老人明显感到了自身的“道具化存在”。如此变味走形、形式多于实质的敬老爱老,就算难以一概拒之门外,至少也该像某些知名景区在旅游旺季控制游人数量那样,设一个集中献爱心的最高上限。
  显而易见的是,公立养老机构如果实行某些特殊时段的“限爱心”,至少有着两大好处。一是能够有效去除敬老献爱心的鱼龙混杂和滥竽充数,不再让老人被某些“井喷之爱”弄得辛苦异常,乃至狼狈不堪;二来,少数公立养老机构的“限爱心”,事实上也会促使“冷门不冷”,让其他养老场所的老人,更有机会获得社会各界的慰问服务与爱心温暖。且从长远来看,敬老慰老的“限爱心”思维,不但现在需要,将来恐怕照样是一种值得时时把握的平衡手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5 14:35 , Processed in 0.0644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