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232|回复: 30

冯浦村史----冯浦风云录(作者:冯昭煜)连载更新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 10: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村    史

冯浦风云录

第二集
1952年——1965年







冯昭煜记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0: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节   集体化与统购统销                     1
第七节   大跃进挑石井水库                     9
第八节   公社化中大办粮食                     20
第九节   总路线的大办食堂和大办教育           26
第十节   大调整和自然灾害                     34
第十一节  社教运动的“大四清”                42
第十二节  再叙述些乡土史实                    54
1、冯浦冯氏根脉                               54
2、《上虞冯氏宗谱》                            54
3、劝学诗                                     56
4、乡村建制的沾草脉络                         56
5、治血吸虫病和办卫生诊所                     58
6、探索·发现——一些历史照片和注译18      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0: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节   集体化与统购统销



       1952年到1957年,是发展农业合作化与统购统销的时期。
       1951年土地改革结束,11月份,大家欢天喜地的领来了梦寐以求的《土地证》。
“土地还老家”,推毁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没有了地租剥削,农民可以“生产发家,劳动致富”了,激发了农民发展个体经济的积极性,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增产效益显著,农村一片生机盎然,朝气蓬勃。
       但是,随即出现了少数贫雇农和弱劳动户,缺乏生产资金,缺少生产资料的困难,重新出现了新的阶级分化,二年后,竟有出卖土改改进的家具现象,也出现了五分利率的高利贷现象。
       农民开始自发组织起“农忙伴工组”,用调工方式,解决贫农农忙生产的困难,政府应势利导,号召组织互助组,逐步由农忙互助组,发展到季节互助组,再发展到常年互助组,到1952年秋天,冯浦已有16个常年互助组,都以互助组长命名,如冯岳仙互助组,冯选定互助组,冯向定互助组,冯顺夫互助组……。
       互助组的优越性显著,胜过不组织的中农、富农,表现在:1、合理使用劳动力,在生产或抗灾中发挥威力;2、工作有计划,发挥妇女劳力;3、照顾病残等困苦兄弟;4、完成“代耕”等公共事业好,响应政府号召快。
        在互助组运动中,开始出现了“兵对兵,将对将”的情况,就是有农具,有生产资金的富裕户,搭同等的富裕户互助,把没有农具,没有生产资金的贫困户撇在一边。与党的共同富裕方针相违背。
1953年底1954年初,趁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运动东风,在批判1953年“制止急躁冒进”的思潮中,冯浦村试点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4个较好常年互助组扩并改组,创立四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南边叫民主社,社长冯荣根,(当年冯荣根调去做滨江乡副乡长,改由冯选定任社长)中南一带叫红星社,社长冯岳仙,中北带叫冯中社,社长冯高法,(当年冯高法调去做二合乡副乡长,改由冯向定任社长,)下冯一带叫下冯社,社长冯顺夫。四类分子(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不能入社。
       初级社按自愿互利原则组织:
      1、土地入股,集中统一使用,按土质付土地报酬。
      2、大型农具入股。因为每户的农具有多有少,就折价定个入社的“股份基金”数目,一半农户入股稻桶、箩覃、小水车等能够凑足“股份基金”。约有二成的富裕户,有耕牛、大型水车、犁、耙、耖。尽管折价很便宜,总超过“股份基金”的,就把超过部分记帐,借给合作社,合作社按银行利率付息,象土地入股一样付土地报酬的股金报酬。还有约三成的贫成,农具少,折价够不到“股份基金”,可以向信用合作社贷“无息贷款”,是政府支持贫农的实事,讲好三年后共同富裕了,就“找齐轧平”。锄头、铁耙小农具各人自备,规定土地报酬加股金利息占分配的42%以下,劳动分红占55%以上,有4%的公益金和公积金。
       3、劳动入股,集体生产劳动和分配。每户入社人员,按劳力强弱评定“劳动底分”,后叫“工分”,正常男子劳动力评十分,体力弱不会插秧,车水的评九分、八分、七分……。女子劳动力评八分,体弱的评七分、六分、五分……。木工泥工有技术的评12分,师傅特强的可评14分,牧牛儿童评三分,当时不推行义务教育,童工普遍。
      一般情况劳动一天按底分记上工分,如加班,全劳力加三分,则八分的加(8分×0.3)二分四,七分的加(7×0.3)二分一,以此类推。扣分也一样,如堆稻草蓬,下午二时堆好了,算七分工,则九分的记(9×0.7)六分三,八分的(8×0.7)记五分六。以此类推。分秋收,年终二次按累计二分给予分配报酬。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1、可以使用土地统一使用,划片种植,调整畈路,把畈里的土墩铲平,池塘填满,改成良田。2、劳动力统一使用,各尽所能,发挥妇女“半片天”作用,1954年这年,掘倒余城,把水库改成150亩稻田,把羊角塘与江湖掘通,抗旱中“破天荒”的车干江湖,开垦了许多种什粮的山地。
       初级社30来户,300来亩田,劳力和土地统一使用,在出工问题上,矛盾显现,例如:明天需8个妇女去耘田,七个妇女去削草。因为人人都喜欢去削草,不愿去耘田,耘田是务农中最苦的工种,与车水、插秧并列为三种苦工。耘田,必须赤裸腿膀、手膀、手足“四柱着地”跪在烂泥水田里,当左手柱地时,右手摸遍右边三株稻禾,拨去野草和稗草,用劲揿入腐泥中,扶直倾倒禾苗,当右手柱地时,左手把左边三株和中间一株摸遍扶直,拨去杂草稗草,揿入土中,这样交换在水田中爬行,耘头遍田时,春寒崚崚,赤裸腿膀,冻得皮骨发紫,牙齿“敲响板”,耘四遍田时,田水烫得透不过气来,水里蚂蝗(吸血的水蛭)随着水声纷纷游来,象面条的蚂蝗,血吸饱胀得手指般粗,头上飞蚊虫扑面,只能遥摇头驱赶,因为双手泥浆,不能往脸上扑打。尤其是“耘料田”,前面强劳动男社员,担来粪料,在稻田泼过去,你后面马上耘过去,臭气扑面,氨气刺鼻,这时,须把卫生纸、手纸揿入泥中,往往捏到粪团团,尽管又臭又腻心,也得捏碎拨散。最艰辛的是“耘刹光”,就是耘第四遍,这时禾稻已七十来厘米高了,已超过耘田人的背脊屁股,如锯齿的“旗抢”茎叶,挨过胸部腹部总是穿着衣裤,旗枪叶挨过跨下时,裸露的腿膀,就挨得血丝淋淋,耘田的在稻丛中钻行,路上人已看不见身影,而稻丛中,飞虱,蚂蚱在脸上横冲直撞,水里蚂蝗,紧追不舍。
        当时有三件耘田的防护工具:1、苗胎,竹匠用竹丝做成淘米箩似的大头盔,耘田时套在颈上,爬行过去能夹开推拨去刺脸的茎叶。2、“苗骑”,竹匠用小油竹节串联成马鞍状的竹鞍, 在跨下,推拨“祺枪叶,保护腿膀。3、”合具“,是象盾牌(现叫挡马)的大箬帽,天雨耘田时  在背上,使胸部不湿。
        耘田的农活,已几千年了,个体时田少,只耘一遍,责无旁贷,咬下牙,榨下筋骨,半天或一天耘好了,现在集体化,田亩集中,领导号召“五改“,就是1、单作改连作。2、单季改双季。3、中籼改晚粳。4、低产改高产。5、一年一熟改一年多熟,具体措施之一就是田要耘四遍。三十来户,三百来亩田,三四十个劳力,耘遍一次要近一星期,又不能全体去耘,插秧得、亩亩插,耘田也得一亩亩耘过去。
        如果去削草,无论削麦、削油菜、削蕃茹……都是旱地作物,不用赤裸腿膀,跪浸田里爬行,可以直立穿着套鞋劳动,蚂蝗又叮不到,削草时可以:“望四相”,“看风景”,手是燥的,可以点香烟,含烟,悠哉、游哉。
        合作社里明天要八女劳力去“耘料田”,七个女劳动力去削草,人人都想去削草的,协商也是无法协商的,只好有队长“派工”,由队长“一锤定音”。当队长考虑好举锤定音时,举锤的一刹那,十五个妇女心情的紧张是不能言喻的。局外人是体味不到的,晚上会议室“派工”场面往往热烈,闹猛。
        “奖分”和“扣分”的纷争矛盾也闹猛,以耘田为例,几位人经验的老农,他耘过的埭禾,一星期后自然清翠碧绿,没有杂草,弗劲可想而知,以车水为例,手拉牵引的小龙骨车也吧,脚踏擂珠馒头的中型龙骨车也吧!弗劲用力与不弗劲用力,水量相差极大,“百姓是百心”,贪懒是“无师自通”的,除了少部有身体,生理上的原因,确实多数是“怕吃力”,认为自己只占几十分之一而已,“出工不出力”,而合作社已把生活捆绑在一起了,个人与合作社共生共荣,对贪懒的非扣分处罚不可,否则一粒鼠屎占污一锅粥,不扣分难以开展下面工作,但是,问题是扣分的“量刑”缺乏标准,被扣分的要用“理由”奋起反抗,往往为了扣他“工分”,闹得不可开交,有个别漂亮温柔的妇女,被扣分了,为了面子,象美丽的“毛辣虫”,全身竖起辣毛拼命辣人,会议室纷争不息,相骂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0: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不能超越的,到六十年代抽水机普及,消除了“车水”农活,到八十年代,除草剂普及,就取消了“耘田”农活,到二十一世纪初,在推广散播育稻,看来插秧也将逐渐会淘汰的,历史的脚步的一步步的,不能超越,我摄下几张“老照片”。犹如给童年留个影。
      其实,有时“分配会议”也不亚于“生产会议”,但时轮滚滚,“时过景迁”地过来了。如:1954年初冬,民主初级社蕃薯大丰收,全社掘得五千来斤,分蕃薯那天晚上,会议已按劳按需算好各户应得数目,甲得156斤,乙得288斤,丙得304斤。而蕃薯质量大大相庭径,第一天掘来是沙地“红皮白心“种,第二天掘来的是山地“白皮红心”种,第三天掘来的是黄泥地“红皮黄心”种,……有的培育好,土质好,长得秀溜大块,有的土质差,受了灾,长得只一条条象茄子的根茎……有的老农掘得用心,个个完整,有的“油滑”少年不少掘破,损伤了,蕃薯一损破,马上要腐烂,“蕃薯烂,要讨饭,”就是蕃薯那怕只烂了一只角,整个蕃薯就“苦味”了,有霉菌毒素就不能吃了,所以人人都想分好的,在这种个人利益攸关的当头,人人都是“当仁不让,铁面无情”。幸好,当时有个极妙的办法,什么法定呢?是“抓阄”,甲抓了七号的阄,乙抓了十三号的阄,丙抓了十六号的阄,就依阄的次序分下去,你七号分蕃薯破损多,根状的多,只好自认晦气,不能争辩,无可奈何,大骂自己抓阄的手不争气,是“讨饭手”。他十六号的刚好是又糯又甜的白皮红心种,而且均匀完整,一家人都喜笑颜开,小孩更雀跃不止,老婆婆连连叼念“祖宗保佑,祖宗在冥冥中保佑抓了好阄”。这个“抓阄”政策,使蕃薯分得太太平平,服服帖帖。不过,且慢,五千来斤蕃薯,总不可能刚刚分好,总有多余或缺少,这次尚多余300来斤,斤斤计较的大有人在,干部少不得一番思量,处理。

农业合作化的过程反复曲折

       1954
年下半年,又犯“贪多求快,发展过猛的缺点,侵犯中农利益”,管理跟不上,1955年上半年“全力巩固,坚决收缩”,允许退社。1955年下半年来个急转弯,在批判“小脚女人走路”的“右倾”错误,陈伯达作了《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和《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的报告,改变生产关系,才能发展生产力,合作化运动真正进入了高潮,重心转移到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社以土地,山林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特征。
       1、取消土地报酬,把《土地证》恋恋不舍的交给集体。
       2、取消大型农具和耕牛折价所超过“股份基金”的利息,全部按劳分红,使全体农民在同一起跑线上致富。
       3、政府宣布完全免去贫困户所贷的无息“股份基金”,人称“小土改”。富裕户超过的“股份基金”自动取消。
        允许地、富、反、坏的人家参加合作社,但得全部一次性交足“股份基金”,而且必须现钞。
        冯浦全村一个高级社,叫民主社,支书冯岳仙,社长冯张水,张水做县人民代表后改冯高法。冯张贵重新入党调去做副区长,冯友良说1945年已入党,不肯重新入党,因为组织关系断了,他反而遭“审查”,由局级干部降到普通干部,冯福云因家庭负担重,自动离职落伍。全村16个生产队和一个副业特产队,建立“包工包产和超产奖励”责任制。
       高级社在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改进生产技术,增加复种指数都比初级社优越,至1956年底,上虞基本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下半年,农村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落实互利政策,改善经营管理,推行“一包三奖”(包工、包产、包成本、奖励超产)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使高级社得以巩固和提高。

       关于贯彻总路线和统购统销:
         1953122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提纲概括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一化三改造”。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首先要消灭小农经济的绊脚石,实行农业合作化,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统购统销则是改造小农经济,实行总路线的主要部分,合作化运动和实行统购统销,就是农村主要任务。
       就在12月上旬,上虞县委召开三级干部大会,传达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卓慕周同志作了《关于今后两个月工作部署》,冯书法同志作了《关于贯彻总路线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报告。
       口号是:不学习总路线是耻辱,学不好是落伍,只有学习好是光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0: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19531224日,章镇区的滨江乡、笕桥乡两乡二百多位干部和代表,集中在马村召开乡、村二级干部会议,学习和贯彻总路线,时间三天,老师也停课参加,在赤岘小学的我也有幸参加。
      第一天副区长徐寿康传达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精神,下午分组讨论:1、算解放来五笔翻身帐;2、如何到社会主义去,有什么绊脚石。
      第二天的25日,徐副区长报告农村实行合作化和统购统销是贯彻总路线的任务。强调小农经济的危害,消灭投机商和高利贷的重要性,他讲得生动,如他说,1953年全县出生了10657人,而土地没有增加,足见粮食问题是十分的重要,粮食必须掌握在政府手里。下午各阶层代表发言表决心,有贫农、中农、妇女、老年、余粮户、缺粮户等各方面代表,这时,冯张贵副区长和冯荣根副乡长来同我谈话,要我以小土地出租者的代表去大会发言。
       第三天,根据上级分配购销计划数字,各村核实产量民主评议,学习具体步骤的方法。
      经过各村回去后,酝酿讨论,于1954120日,在马村召开第二次滨江、笕桥二乡农代会,人数仍二百多位,议题是贯彻落实总路线,时间三天。
      在统购统销中,有二个焦点,就是辣手的漏洞:
       1、上虞政府是19531119日,才通令私营粮店停止营业,禁止粮食自由买卖,改由当地粮食部门收购。而1119日以前,许多农户已出卖了多数粮食,尤其是“寅吃卯粮”的贫困户,新谷登场,急于用钱,迫不及待的卖粮了,(有的还债)而这在1119日以前私营粮店出售没有发票的,大家不知有这个运动,以为随便卖掉可以随便买进的嘛,实在的,这个出售的数字是不菲的。
       领导说,许多农户有积谷防荒的思想,肯定还有许多去年的陈粮,这个陈粮数字也不菲的。这二笔帐,1119日私营出售的粮谷陈粮,以村为单位计算,可以轧平拉倒,但落实到户的头上,就笑的笑,嚎的嚎。
      第二个辣手漏洞是饲料问题,农村习惯养猪,养狗,养鸡鸭……当饲料的粮食几乎与口粮相等,一时总不能立即宰杀掉,当然饲料可以用野草替代,总不能全部替代。
      农代会前二天仍是报告,讨论,表决心,第三天各村介绍认购数字,如:金叶村九万斤,二叶村19万斤,中东村11万斤,林岙村165千斤,王家汇村12万斤,王合村18万斤,广福庵村15千斤……。(广福庵是种蔬菜的)。

     举吕林富同志的介绍(速记,不够全面)
     认识到统购统销的好处,明确了购粮的四项政策,……经过讨论,决定;
      1、本村163户,625人,其中25人外出,田1454亩,平均亩产450斤,总收获654300斤。农业税13万斤,出卖(有发票的)10万斤,口粮(三餐干饭改二干一稀)30万斤,缺粮户(76户,供4个月)34200斤,稻种13千另84斤,已付粮食(1)剃头四千斤(剃头匠上门来剃,成人一年40斤谷,小孩白剃不收费);(2)水利工程的石匠工付11千斤(外地工,新谷登场已收去了)种大麦188亩,预计226百斤。11种杂粮(绿豆、赤豆、马铃薯、玉米……)折三千斤,决定认购八万斤。
       2、生产方面:培育春花田,再施肥二次,削二次,挑(捻)河泥152亩。1165亩草子田 灰一次  
明年改单季稻为双季稻200亩。添买一头耕牛。全村还有九个互助组,今春准备参加初级合作社。
冬修水利方面,完成土方450万方,出工1050工。听说他们在杂粮折粮三千斤,大小麦折粮二万二千斤。是经过讨价还价,费尽斡旋后定下的,理由是,大小麦刚种下,杂粮还没种下,本地是没有杂粮和大麦当原粮的习惯的。会后各村分头去各村召开干部扩大会议,传达精神,学习购粮政策,帮助各户订售粮计划。售粮计划张榜公布,群众审议后,经政府批准,填发粮食收购通知单,评议出“评增”户或“评减”户。
      什么是“评增”户和“评减”户?
       在统购统销运动中,各村对顽固抗拒的钉子户,可以评“增购”粮数目,强制出售,对确实无法完成出售数字的困难户,可以“评减”数字或免去购粮。对粮食钉子户,教育动员无效后,“请”到社里开会,叫你自报家里粮食数字,一方面派人去他家搜查,如果不合,扣上“不拥护总路线,破坏统购统销运动”的帽子,出现的二种情况,一种是确有顽抗的钉子户,如冯浦村富农冯福生,他夫妻和一个十来岁的孩童,就是叫苦连天,不肯完成任务,去二次搜查,妻子病躺床上下泪,后来他兄长检举,福生的冬椿米(当时木砻牵成糙米,再用石臼椿成白米)藏在床下,第三次去果然发现床下藏有500来斤白米,这些米他一家吃到新谷登场也绰绰有余,岂非不相信党的政策,就把他作反面典型宣传和批判,是阶级斗争新动向,当然,谁是“钉子户”很难看得准,就难免有冤枉搜查现象。
      冯福生是我家一个互助的邻舍,我也为家里售粮牵挂,隔天去信动员,后来,冯张贵副区长还是叫我请假去家里亲自动员。
     我家起初自报售粮500斤,经多次动员,认识提高,已增到出售900斤,具体是:
     全家四口人,祖母60岁,妻子22岁,女儿三岁,我在外教书,马上吃供应粮了。我祖母是冯柏六烈士妈妈,成份小土地出租者。共有田九亩,农会代耕列属田4亩,每亩500斤,自种一亩,500斤(上等高产田了)入初级社土地报酬每亩70斤,四亩280斤,共2780斤。农业税300斤是硬任务。(没有出售发票)。我家在这2480斤粮食中,口粮定得多,出售就少,出售定得多,口粮就少,是最最简单的算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0: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祖母十分慈爱,对党忠心,我妻子非常贤淑,百依百顺,我帮助制订统购计划,多吃几餐稀饭,少饲些牲畜,口粮定在1380斤,出售1100斤,比评议又增加200斤。
      315日,在章镇小学召开全区解决老师统购统销思想问题的大会上,副区长徐寿康报告:“统购统销是改造小农经济的重要一环,是总路线总任务的主要部分……问题是艰巨的,不胜利是决不收兵的……其中觉悟高,优秀的象钱顺炎老师,谢伯林老师,马尧良老师,冯昭煜老师,周美英老师,完成任务好,得到群众好评,干部嘉勉,但是,也有老师,空洞理论,不触灵魂,成了运动的绊脚石,资本主义思想在脑中作怪,象王维铨老师,罗婉贞老师,傅亦相老师……特别是章镇小学校长陈财善,滨江完小校长朱政,本人思想不通,怎么说服家人,什么原因呢?世界观问题。”
       会议中,章镇区文教干事罗平同志总结报告中说:“全区教师中,又认购了余粮11930斤,是19个老师新认购的,他们是光荣榜样,还有五个老师没有解决,陈财善校长、朱政校长、徐志明老师……,问题一定要解决,数字一定要完成,否则,等于对政府开玩笑。”
后来,陈财善校长开除出教师队伍,朱政的校长改有张雅仙任职,乡、村一级在统购统销中落马的人也不少。
        在统购统销运动中,轰轰烈烈,雷厉风行,干部怕“走资本主义道路”而“积极带头”卖,老实农民对党忠心,也误以为缺粮时可去买的,违心的卖了“过头粮”,“四类分子”强制卖。到了1954年奏,梅雨偏多,竞占全年1300毫米的四分之一光景,“尺麦怕寸水”形成涝灾,夏天又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后面十节<江湖车干>中细述)产量骤减,到青黄不接的五六月份,一半人家断炊了,形成“丰收卖余粮的缺粮户”的怪现象,石磨重新抬了出来牵“麦髓泡饭”吃,特别是几个光棍汉子,胃口大,吃粮无计划,这一夏,着实遭到了缺粮的困难。
      1954年下半年,粮食实行“预征派购”,冯浦定产每亩平均1000斤,除农业税11万斤,卖余粮48万斤,其余是基本口粮。
       1955年实行“粮食三定”,粮食与农业社关系了,卖粮与各户脱勾,农业社会计专职,用新帐册,造“分配方案”。乡党委审批“分配方案”。(三定就是定产量、定购、定销)。
       农村粮食供应户与城镇居民相同,19531215日起凭证购买,按月为限,过期作废,购粮券常有过期,到195512月实行“以人定粮”,居民粮食也紧张了。
      定粮标准分四类22级。
      一类二人,最高可达55斤(一月)
      二类机关工作人员、职员,脑力劳动者,
      三类大中学生
      四类居民,居民分十级,10周岁以上24-26斤,10周岁以下到2周岁23-9斤,一周岁以下7斤……按年龄增长按规定时间调整定量。
居民户有副食品票和豆制品票。
      农村分五类十二级,平均口粮550斤,50斤为一级递减或递增,与实际产量挂勾。食油1954年凭证供应,不限量。1956年农民与油菜产量挂勾,居民从11月起,定量供应,每人每月三量(十六量制)年龄不限。
       粮食统购统销,在解放初期,为稳定物价,保障供应和建设需要,作为一定条件下短期措施是有益的,但延续30来年消极影响明显了。
        统购统销时还用老币,一斤米一千元,干部下村吃饭要付一千元饭钱,54年新币发行,新币一元合老币一万元,工资还用“工资分”,19559月,把“工资分”工资改为货币工资,当时“工资分”是二角二分,(工资分按物价涨落,由政策规定)。我“工资分”是140分,即二角二分乘140分,合30.8元,有县文教局直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0: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节   大跃进挑石井水库


       当你站在冯浦石井水库的堤埂上,眺望水平如镜渺渺广阔水面,碧波荡漾,青山与绿水相映,风光旖丽、潋艳。景色宜人,怎会想象得起大跃进挑水库的轰烈与艰辛,我们一代人付出多少辛苦血汗。
     当时我曾写有一首诗,描述与赞美挑石井水库,登在工地宣传的黑板报上:
挑石井水库
工地人流涌,木轮飞着走。
男女齐出动,人人争上游。
挖平马面山,挑起石井库。
巨溪要截流,发电又养鱼。
堤埂与山平,唤水往上流。
灌溉一万五,照明章镇区。
力量何其火,干劲何其足。
贫农一声吼,地球抖三抖。
       挑水库热烈场面,已“往事如云烟”,烟消云散,亲历者的心底,难免泛起阵阵遐思。

      追忆如下:
      一九五六年一月。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冬季是大搞水利的时机。
     上级公布了“四十条”,即《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其中第十条规定:“一切小型水利工程,都由地方和农业生产合作社负责,有计划地大量办理……凡是有水利可以利用的地方,从1956年开始,12年内基本做到每个乡或几个乡建设起一个小型水力发电站……逐步实现农村电气化。”
本乡水利建设,可以从三个总结中,窥见其轰轰烈烈的概况:
      第一个报告:时间195731
      报告人:联江乡政府党委书记沈校齐同志。
      ……本乡一冬水利搞得火热朝天,通过批判“反冒进”的运动,全乡完成土方达十九万方,出勤十四万工,等于解放前的一百年,也就是解放后五年总和,做了七十天,全乡3700男女劳动力,平均投入水利劳动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中民主农业社(冯浦村)最积极,每天每人挑土二方半到三方,实行了五统一的九点工作制,起早落夜,小雨小雪不停工。
       第二个报告:时间1958325
     报告人:联江乡政府党委书记沈校齐同志
     ……本乡一冬水利搞得轰轰烈烈,通过转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生产力大大的解放,本乡完成土方达二十四万方,出勤二十万工,做了一百天,男女劳动力,投入水利劳力达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冯浦高级农业社,政治挂帅,群策群力,大搞捐献(包括捐献材料)工程质量好,节约资金,社员小雨小雪不停工,显示出高级社的优越性。这一年下半年,石井水库动工上马了,而且是大跃进水利工程的重点,第三个水利报告在1959年春,主要讲挑石井水库,后面另述。
19588月,北戴河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就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同时通过二个决议:
       1、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2、关于钢产量五八年比五七翻一翻的决议。
      接着二次郑州会议后,提出农村所有制,由“基本队所有”到“基本社所有”,再到“全民所有”的发展过程。
      人民公社运动立即轰然而起,开始全章镇区成立“章镇人民公社”,联江乡政府叫联江大队也叫联江管理区,冯浦高级生产合作社叫“冯浦生产队”。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石井水库就在这样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照耀下提出来的。
      建造石井水库,是冯浦人一贯梦寐以求的愿望,1940年前后,冯晋儒也曾设想过,曾多次去现场踏勘。当时民谣是“冯浦石塔畈,十日太阳稻枯焦,一夜大雨好撑船,镰刀放落要讨饭”说的是旱灾水灾的严重和普遍,解放后的1954年抗旱结束,冯晋儒带领冯张贵等一些乡村干部去象田一带踏看地形,想在“吊马石窟”的地段建造水库埂,因当时钢筋水泥等材料无法筹措而作罢。
       去1958年大跃进的三面红旗照耀下,公社决定,石井水库正式上马了,在决定水库的规模和选择埂址问题上,首先展开了一场斗争。第一个方案,埂址建筑在“吊马石窟”,但不符合大跃进的气魄,第二个方案改建在一里外的“扒落虎”山岙,水库虽大了不少,但也欠大,没有跃进思想。县里派来一个水利设计工程师阮光钿,只好大胆设计在老石井村稍里面的“河南坪”,利用山岙山坑,埂址受损田只有卅多亩,受益田一千多亩。联江管理区沈校齐书记和管理区长冯张贵和上级干部讨论,为了跑步进入社会主义,造在“河南坪”没有体现大跃进精神,令阮光钿从新设计,规定必须要做到第一,全乡(管理区)一万五千亩都受益灌溉。第二,要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阮光钿两次勘测后汇报说:“根据地形,水库集雨面积只有八平方公里,根据文献推算,每平方公里可蓄水七十万立方米计算,只能灌溉三千亩光景的水稻田……沈校齐不等他汇报好,狠狠的把他训斥了一顿,阮光钿再去勘测,他大胆提出第三个方案,把埂址改在窑山到井头山……可是同一万五千亩田受益仍大相径庭,“戴着箬帽亲嘴—合不拢”,领导们一心考虑一万五千灌溉和发电照明,索性甩开“书呆子”,他们知道阮光钿工程师已戴上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帽子,怎能“同心同德”呢?便起用冯智君等土工程师,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自己设计,把埂址选在马面山与虎平岗之间,就是现在的埂址,堤埂高三十公尺,一放三比例,埂基180公尺,白竹岑就是溢洪道,淹没良田四百亩,旱地一百卅亩,山坡四百亩,动迁石井村全村56户。阮光钿建议说:“埂址地是软粘土,恐怕要滑动,此地不宜造大坝”。沈支书大怒,在一次会议上严肃地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就是迷信书本,崇拜文献,不敢到人民群众中去找根据,做大跃进的“促退派”,阮工程师,我请问你,去冬今春我国扩大了四亿多亩灌溉面积,你在武汉大学水利系的书本上有吗?”接着沈校齐念了段报纸上文章给大家听。大意是:资产阶级科学家,认为土改,农业生产可以搞群众运动,走群众路线,但是,他们认为搞农业科学,搞水利设计就不行,他们只能“冷冷清清”,不能“轰轰烈烈”,是唯心主义者,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他们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迷信书本,留恋实验室,必须坚决批判“。因为沈书记知道阮光钿是内部履行的右派分子,控制使用,所以批评毫不留情,声色惧厉。这次会议以后,阮光钿与下放干部一道参加体力劳动去了,不再要他参与工程设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1: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阮光钿这个人很老实,也很可笑,整天穿着草鞋,表示“知识分子劳动化,与农民打成一片”,实在是他不会赤脚走路,脚里有肉刺,赤脚走路,摇摇摆摆“唐老鸭”,比跳舞还滑稽,石井水库的泥真泞糊,象荷花塘泥,一脚踏下去,陷入十多厘米,脚拨出来,粘得象穿钉靴,而泥泞得与平原不同,象颗粒花生酱,酱中有颗粒小石子,的确戳脚。他眼睛高度近视,洗脸时,有人偷偷藏起他的眼镜,他摸来摸去,象“瞎猫捉酱瓜”,出工军号响了,急得他苦苦哀求,收工慢,天天吃冷饭,出工慢,天天“吃”批评,懒得不洗脚睡觉,知心朋友问他为什么叫光钿,他操着宁波口音说:“我的蒙馆老师是太平天国流落隐蔽的战士,给我取这个名字,有希望光复金田村起义的意思。
      按水库计划五百万立方水,石井村淹没在十多米深的深水之下了,须把全村移掉,石井村56户几乎群起反对,土生土养的故土当然留恋,世代家园的老房老舍自然感情深厚,动迁工作叫冯张贵去抓,大道理到具体细节讲了又讲,大会小会反复的动员说服,其中有位冯阿海的复员军人,新房子才造了一年,坚持不肯拆屋,终于与石井村支部书记冯金水闹翻,水库指挥部毅然下措施,派“突击队”去拆,拆来造在水库工地中心,暂作指挥部用,以儆效尤。于是56户分头到冯浦、夏家埠、凌湖、新窑各村去插队落户,石井村的房子空出来了,暂时给来挑水库的民工住,等水库建成后,整个村子要沉入水中的,冯浦和夏家埠等到附近村的民工,都必须住在石井“集中住宿”按照解放军的编制,冯浦为连队,分八排,各排34个班,干部叫连长、排长、班长、各连队有炊事班、后勤班、突击班、下放干部上午宣传,下午与民工一起劳动,还组织文艺宣传队。
      石井村父老兄弟们,扶老携幼,挑着行李细软及生活用具,分头到各村落户,当时已开始生活集体化,行动战斗化,组织军事化了。大办食堂,已在食堂吃饭,各户已无需炊具,也无需放米贮存的箩箩甏甏,家具杂物比城市居民还简单,去与落户的人挤在一起,张贵在双方已做好思想工作,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得以大局为重。
在水库开工典礼上,冯张贵营长向二千民土号召:
苦战七十天,幸福万万年。
女的争当花木兰,男的个个赵子龙。
一天等于二十年,共产主义在眼前。
男的每天廿四方,女的力争十八方。
     各连队派代表上台表决心,读“桃战书”,公布竞赛计划,保证七十天完成石井水库,政治空气浓浓的,干劲足足的,信心满满的。晚上营部以王家汇农村剧团为主演戏,各连队也客串几只,冯浦连队也演出三个节目,好象部队文娱晚会,一片严肃、紧张、团结、活泼的气氛。这次挑水库动员二千民工,冯浦村子大,单独一个连队,下分八个排,正连长冯岳仙带少数“老弱残兵”留守村里,管好生产,所有“兵强马壮”的青壮年一律去挑水库,冯向定管水库民工后勤。全营有九个连队,其中对江滨笕管理区有二个连,石井原56户房子住不下二千民工,滨笕几百民工和突击排插入冯浦住宿。

突击排分
1、炸药排,排长有红光大队(夏家埠村)复员军人夏金富担任,专门用土法制造开山炸石的炸药,炸药用硫磺、硝、木炭三种原料配制,其中硝没有买,须自力更生,群策群力,走群众路线解决,在古老的地处潮湿的地方砖墙上,有一层白色象霜的粉末,可以当炸药的硝,把这些砖头拆来,煮一煮,可以煎出硝末,炸药排成员就到处折含有硝末的砖头,当时已搞食堂,房子统一调配,在过渡全民所有制中,私有制批判臭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不分你的我的,一心只为共产主义奋斗,拆墙已不用征得本人同意了的,如有含硝的墙,就整道都拆去,朝东台门照壁,花台门围墙,含硝较多,成果菲然。
2、后勤排供应柴草,干些杂务。
3、政工排以下放干部为主,包括右派边缘分子,半天劳动,半天做宣传鼓动工作,统计出勤数字,检查质量,墙头开花,编宣传说唱,写黑板板,搞竞赛擂台,辅导连队剧组,根据工地典型事绩,休息时去宣传、演唱。学校抽出魏宝琪老师为专职“社教老师”,星期日,老师全体参加半天劳动,半天宣传,教唱歌曲,表扬,批评。曲谱呢?哪有水平作曲,都是编好事绩诗曲,配合在“马灯调”,“杨柳青调”“卖花线调”“无锡景”等曲谱中,这些小曲易学易唱,通俗易懂。下放干部小董还为大湖岙七个妇女民工的先进事绩编了只戏,叫“七姐妹挑水库”,营部剧团演出后受到表扬,象田小学陈德芳老师编了篇表扬稿,内容虽好,他配在“孟姜女”曲调中,领导批评他居心叵测,动机不良,有意配在消沉凄凉的曲调中,来与火热朝天的大跃进唱反调。
4、先锋排,是营部的“御林军”,选最年富力强的小伙子组成,排长大湖岙王友林,营长冯张贵说:“平时允许他们闲些,多休息,有任务要冲锋在前,象上面说的拆冯阿海房子时份黑脸,如有一次无气冷下8度,底洼工地积水,每天要用水车车干,这天水车冰住了,必须有人下去敲破冰,架好车、车干水,才好挑泥,而且必须在太阳出来前完成,就有先锋排去完成,一个凌湖村的队员赤身下去敲冰架车,营部大大奖励。又如一次宁波地区检查组来检查,为了表现热火朝天的积极场面,叫人赤膊挑泥,也叫大湖岙王友林排长等扮演,记者拍了照,写了报导,检查组一走,马上穿上衣服去煨被窝。有一次要派人去砍竹,风雪漫天,山上雪厚及腰,先锋排“当仁不让”,一个青年陷入山谷雪坑,好容易才救出来,草鞋都破了,赤脚回来,脚里血丝淋淋,树立了苦干大干的榜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1: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5、操作排,在家参加农业生产的统叫操作排,按原来生产队建立班,队长叫班长。都是老、弱、病、残的战士。
      当时行动军事化,冯浦民工也不例外,男女必须食宿在移掉居民的石井村,尽管石井村距埂址工地的路程,还是冯浦村距埂址工地近1000来米,总得服从“行动战斗化”的纪律,吹响军号,统一起床、吃饭、出工、休息,息灯睡觉,建立严格的请假制度,如果晚上收工后要回一趟冯浦,必须连夜赶回石井过夜,前后不超二小时,也得营部批准,连里不能作主,小病小痛改做轻便工作,如做草鞋之类,大病大痛,也在原地治疗和休息,个别妇女患难了,象冯全招妻子生小孩,虽已满月,生了小病不能回家,弄得她哭哭啼啼,集体宿舍住上吃奶的妇女,夜里孩子哭哭吵吵,集体宿舍不得安宁。
不但工地民工行动军事化,在家搞农业生产的老弱社员也搞军事化,统一出工,统一收工,在帽山吹军号,军号是下冯阿茂吹的,他虽当过兵,军号也只能吹响,不会曲调,象羊叫的“哞”,“玛”几声,反正听到号声就是集体行动,成了“条件反射”,八十岁的老公公,九十岁的老婆婆,也逐渐懂得了军事化的集体生活。
      起早落夜风雨出工,月亮底下争好汉英雄,一天劳动十个小时,开始取泥土近,能挑二方土左右,一个月来连一方土也难完成了,和号召的“男的24方,女的18方相距”十万八千里。领导认识到,靠用畚箕肩胛挑担,无论如何不能完成的,县里水利局组织工地领导和土工程师去外地取经,要消灭肩挑的原始劳动,需要工具革新,要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兹介绍石井水库的工具革新情况:
1、牛车棍桶法:用牛力“牛车盘”车水的原理,车盘比牛车盘造得实心坚固,龙骨水车的龙骨改成滑道,车板是畚箕,车骨是铁钩。民工把泥土放进畚箕里,牛力作动力,把泥土拖上来,拖到后能自动翻转,象百货公司的自动扶梯,但取泥得换地方,路线一长,转手多,工效反而慢,放弃了。
2、竹轨运土法:把山上的泥土运下来,利用物体自然堕落的原理,在马面山上到水库工地之间,用二根毛竹做“滑道”,滑道用粗大的木柱固定,畚箕下面装半片毛竹,象火车轮子扣在轨道上,从上面滑下来,象小孩坐滑梯一样,可是因取泥关系,距离远起来,加上“滑道”磨糙了,竹节突出来了,畚箕要出轨,越远越滑越快,无法控制,固定的木柱尽管木材结实,总难固定,不到半天,东倒西歪。反复试验,效果不大,放弃了。
3、铁索运土法:也是把泥土从山上运落来,先把泥土盛在一只专门做成的象箱子的篮子里,从山上到工地之间架一根电话线似的铁索,铁索用粗大的柱固定,盛泥土的篮子象吊车一样挂在铁索上,从山上自然滑下来,象风景区的索道车,但当时没有钢丝买,铁丝也无处买,只好用铅线替代,铅丝有拉长的性能,铁钩上飞快的滑下来,产生温度,泥土份量又重,铅丝几下子拉长了,张贵马上叫人把柱了距离也拉远,但铅丝细了,断了。还有每个柱了的地方和铅丝结头的地方“索道车”总要翻天,电车碰到结头也会放火花,铁索远土法因铅丝要断,结头难过放弃了。
4、巡回运土法:以当时耕田的“绳索牵引机”的原理,泥土以泥塘里运到埂上,象牛车棍桶一样,用人力拉,十多个人象拉磨的把满畚箕泥拉上来,但取泥不是掏井,放泥不是堆山,得渐渐转移地方,“巡回运土机”又大又笨重,固定必须坚坚实实,距离远了就拉不动,象牛车棍桶一样。
5、独轮小车:这方法是夏家埠红光小学四年级学生夏水林同学和吴金惠同学发明的,是玩具,用人字形的二根棍子,前面装个木轮子,开始坐人玩玩,后来放一畚箕泥滚滚,被中心校校长张海生注意了,介绍给沈校齐书记,请木工改造了一下,盛土的畚箕改木斗,可放二担泥,柄一挠,土卸落,比肩挑省力得多,妇女运泥最适当,但轮子小,木轮没有弹性,当时没有齿轮和橡皮充气胎,天雨泥污,就不会动弹了。
6、独轮火车:象现在的独轮车,当时没有齿轮和充气橡皮胎,车轮用二尺直径的实木,中间一个洞,穿一根实木,开始二边放各四只畚箕,因为畚箕要翻落,后来专门叫篾匠做二个腰子形的竹篓,放在二边,每个竹篓可放二百来斤泥,这个方法,成为“定型产品”,大力推广,劳力强的男民工,多用这独轮火车,工地上不久出现了六七百架独轮车的大军。
7、牛拉平板火车:象矿井内小型平板火车,用牛力拉,是木轮,轨道也是木做的,优点是拉得多,省气力,缺点是牛走得慢,装泥卸泥也费手续,对泥土路程远的还合算,成为仅次于独轮火车的“定型产品”。
       工具改革的大批木材哪里来呢?开始搞捐献,大会小会一号召,冯张贵亲自动员,每个操作排,半天都集拢了无数木材,我们六排会堂的口道地,木材堆得齐屋檐,我家的香樟木材,就足够做十来辆独轮大车,但靠捐献那里会够,就砍伐大树,当时大树很多,  头六亩大枫和高车头大枫,各有四市尺穿心,听说高车头大枫是一根车水用的棚撑杆活转来的,足见土地多么肥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1: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秋雨绵绵,冬雨霏霏,一下雨,水库工地象荷花池塘,脚踏下去,脚背陷入污泥,木制车轮陷入污泥,独轮大车也陷入到轴心,牛拉火车也一样,根本休想动弹,可是,二千民工怎能一日停工,水库指挥部到各村各户去动员大量木板来铺路,但是,一般做床,做桌子的三分松板,铺在污泥里,六百来斤的独轮车一滚,由于木轮支点太小,木板纷纷碎裂,牛拉平板火车的木轮支点上千斤,垫着的木板粉碎没入泥中碎了。
      严重的木材困难临到水库指挥部头上,知难而上还是“知难而让”,是促进派还是“促退派”,是力争上游还是“甘居下游”,上马还是“下马”,拥护大跃进三面红旗还是举“右倾保守的白旗”,此时此地,大家唯有“搞好水库为中心”,全力以赴,群策群力,党委号召大家把“寿坊”捐献出来,所谓“寿坊”,就是活着的人准备做的棺材木料,寿坊木材一般很厚,铺路一时不会碾碎,寿坊板少,只好象铁路铁轨的铺二条,行走车子,称之谓“木轨道”。
     在捐献寿坊运动中,四类分子最积极,象田建山连队最多,毋容讳言,也出现一些棘手问题,如冯浦民主连队干部冯来四,民兵连长,支部委员,监委主任,水利会副主任,参军回来曾去凌湖任过三年支书,他积极自报家里也有一副“寿坊“,但是到家里与父亲一说,父亲冯丙水太公的“火气”不知怎的大得惊人,这位近八十高龄的耳聋眼花,行动迟钝的老人,竟拍桌大骂冯来四为“末代子孙”,大骂道:“你参军四年,没有一个烂铜钱瞻养我,现在你子女多,负担重,没有另用钱给我,我能够理解你。你娘早死,我一生二个愿望,一件是把你们五个孩子苦水里泡大,一件是省茶节饭,买了具寿坊,要好安好葬,你这个“末代子孙”竟敢动我“寿坊”的主意,你如敢动我“寿坊”,我用柴刀敲破你的镬灶缸甏。继而他一想,已吃食堂饭了,已没有镬灶缸甏,气呼呼的改口说:你敢动我“寿坊”,我就劈你眠床,真的拿起柴刀,作“各就各位,预备”的架势,冯来四无可奈何,搔首抓腮,向沈校齐去求情,沈书记拍拍他的肩膀,好言劝导:“你是共产党员,要带头,干部首先要说服家属嘛!否则怎么教育群众哩?”
      “寿坊”究属有限,水库不能下马,只好大规模砍伐大树了,当时树木所有权领导也搞不清,“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所有制“向全民过渡”,任何山林都可以砍伐,冯浦纱帽山花园里有一片枫树林,共一百四十多株,直径已在三尺以上,“菜拣好的吃”是本性,九个连队最强壮的民工一蜂窝的拥去花园里砍树。
      花园里山叫纱帽山,在杜家畈,这里古代住过一位姓杜的“天官”,据说“天官”是大学士一级的高官,老年隐居这里“花园”概是他家花园而命名,早已荒芜,仅存瓦砾,发现的一口枯井,稍加整理,以后石井村50多户移来这里建宅地,此井可供全村饮用。
      纱帽山麓埋葬着冯浦头代太公冯百二之墓,冯百二自南宋迁来上虞,已三十来世了,是冯浦和石井人的祖先,子孙近1500个。其中第十代冯才山公倡导,立下族规:“花园山的树,作为百二公坟墓风景林,任何人不能砍,但其中最直的二株,只要冯姓子孙,不管哪一房门下,如果考中状元做了大官,这二株树给他做旗杆。”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冯浦没有人中状元,也没有出过可竖旗杆的大官,这二株树已三尺穿心了,做旗杆太粗不能用了。当大家砍这二株大枫树时,人人赞口不绝,这样笔直清秀的枫树实为希罕难得,可是夏家埠木匠不以为然,认为其是“少见多怪”,太“鼠目寸光”,前个月在侍郎桥造“风力水车”时,我带队去甲仗龙田寺砍来的一株白果树(银杏树),还要直得多大得多,龙田寺坎水和尚说,有四十丈高,同东山寺二株桧柏一样,是晋朝种植的,那才希罕,一个是水牛,一个是老鼠。
       花园里140多株枫树做运泥土的“木轨道”最好不过了,枫树多么坚实,锯成八寸见方象铁路枕木的厚板,无论牛踏和车轮碾都不在话下,一般剖成四根算了,运到工地每根要十六个青壮年抬,八根抬杠需要用燥杉木,这样一百来根燥杉木抬杠,一时哪里去办,营部正患难时,八排冯才林向领导参谋了:“我家对门冯水林婆婆造房子,买有批杉树,指挥部马上去动员水林婆婆捐献,水林婆婆靠儿子冯福成抲鱼有些积蓄,要把破厢房改建一下,不久前,知道大跃进,搞食堂,要“改变所有制”房子是不用造了,想到买这批树多么艰难,恐愁捐献,思想不解放,已叫儿子把杉木锯成短料,叠成床形,当眠床睡着,“上级有令,茄子有柄”,先锋排不问青红皂白,都拿去了,正好做抬杠,“肚饥吃糯糕”,棒极了。水林婆婆是有名的“哗啦哗啦”快嘴妇女,别人说得口干舌燥,她却嘴角象蟹的吹泡泡了,毫不在乎,越说越响,今天“泰山倒来不敢挡,”在先锋排前,居然也无可奈何。可是以后岁月,冯才林被水林婆婆骂了整整廿来年,就是“挖开眼睛骂山门”。弄得冯才林后悔莫及。
      在吹树为水利工程工具革新“运动的高潮中,冯朝阳、冯向定等人想保住冯浦帽山和渔浦庙后大香樟树,如果同营长冯张贵去说,肯定是:“服从水利建设需要,水库是子孙万代的共产主义事业”,水都泼还进的,他们计议了一下,想了个办法,叫冯向定在宁波地区领导来检查当儿,向地区、县的领导建议保护这二地的“风景树”,适时一位戴眼镜的记者附和说:“对对,这位同志说待对,“风景树”是应保护”。地县领导没有再说,等于一致“默认”。所以当地唯有这一批大树保留下来,但渔浦庙的五株大樟树,仍在文革年代造公社大会堂砍了。
       从秋雨霏霏到大雪纷飞,“木轨道”解决了泥污路陷,行车难的问题,但下雨下雪咋办,小雨小雪可冒着雨雪出工,大雨大雪总不能出工,耕牛也能露天作业,二千来个民工食宿营地怎能一天停工。工地实在太泥泞,雨鞋要橡胶鞋票,十个民工也难分配到一双“鞋票”,杯水车薪,何仿冰凌似刀量尖硬,橡胶鞋很易戳破,民工是舍不得穿的,挑水库又是无偿的义务劳动,所以民工都是赤脚草鞋干的。
      这时草枯叶干,牛拉“火车”比春天耕田辛苦,又没有专人喂养,一天要拉十来小时,牛骨头长到肉的外面来了,走路艰难还得拉泥,好几只大牯牛倒毙了。
      指挥部为此伤透脑筋,张贵等营部同志焦急万分,群策群力,想尽尽各种办法,秀才军师总是有的,建议造“走廊棚”,棚的阔度以来回二道平板牛车来往和二道独轮木车来往为标准。土工程师计算了一下,取泥的地方越来越远,已接近窑山了,约二里光景,九个连队,每个连队要搭建二百多间雨棚。

辛苦一年,造福万年。
向地球开战。
在上级领导下,在兄弟水库“挑战”下,石井营部指挥部毅然作出了“造造雨棚”的果断决定。
1、水库停工二天,集中火力搭好雨棚。
2、材料各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行解决。
3、展开“放卫星”劳动竞赛,评比优胜。
      当时冯浦村改名民主高级社,现在叫民主操作排,支书是浦口村的丁顺土,为什么要叫浦口村丁顺土来做支书呢?因为按规定:有10万斤余粮的村,支书得公社委员,冯浦村没有公社委员,就派丁顺土来担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5 14:57 , Processed in 0.0811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