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近几年,阮炳炎自感年岁渐高,他也有意培养义务消防员,于是经常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弟,如此救火事业才能传下去。他深知义务救火队员的辛苦,经常自掏腰包给予一点补贴,同时他还自费买过水泵12只,奖过4支水泵,又免费送给乡镇(街道)及村4只。 “300多场火救下来,我对火场情况已有经验了。”阮炳炎说,一看火场烟情,他就知道这户家里着什么了,所以他岁数大了,就算现场救不动,当个指挥员也是好的。 阮炳炎看着道墟街道内村企校已组建起40多支消防队伍,开心地笑着说,这些业余消防队员中,他的徒弟就有30余个,徒弟带徒弟已有不少,他的救火事业后继有人了。 “行善是我们阮家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美德,我不能丢。”阮炳炎告诉记者,清朝道光年间,他的先祖阮华玉就买过水龙、救火锣、四人摇的救火船,组织过救火队,传到他这里,算是第六代。老母亲在世时也是非常支持他做这积德行善的好事,只要开得动机器,扛得动水枪,他还要一直救下去。 公益慈善,“爱心灯光”越照越亮 “昨天刚去章镇镇走访了一户求助对象,当晚把志愿者写来的公益日志审核后编发出去了,但资助方案还在落实中。”12月17日上午,还在百官街道六楼办公室忙碌的董国光,见到记者便聊起了最近在忙的事。 慈善事做得越多,求助的人也越多,董国光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始终有忙不完的事。大到一场慈善活动的策划,小到一篇文稿的敲定,董国光一直亲力亲为,为大事小事操心操劳着。 记得那是2009年12月,董国光爬上丰惠镇凤鸣村燕河岗,为王松堂老人安装了一盏灯开始,便萌发了组建“点亮一盏灯”志愿者团队的想法。 之后的8年中,他用爱心已凝聚了3800多人的志愿者团队,“点亮一盏灯”民间慈善团队已先后在上虞、绍兴、丽水、四川、云南、甘肃、河南等地组织了千余次爱心活动,募集善款超千万元,受益家庭8000多户。 “一路走来,被人质疑过,也有过苦闷,但自己认为对的就坚持做下来了。”董国光说,他一直在打造一种慈善文化,唤起更多人的公益意识,感召更多人去做慈善事业。 继成功举办“免费集市”后,今年更大的慈善行动——雨花斋(上虞)免费素食餐厅近日在上虞江东路原海滨建筑公司内正式开业了。董国光说,“我只是这个敢于打破‘天下没有免费午餐’团队的参与者,把这份爱心餐送给那些真正需要关爱的老年人、有困难的群体、长年工作在外的环卫工人等,让社会越来越美好和谐。” 爱在传递。这几年,蓝天救援队、上虞四驱救援队、区红十字会户外救援队、区心梦义工社……在虞城的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作为发起人或参与者的他们称,最初的公益参与和体验就是从“点亮一盏灯”而来。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句《爱的奉献》中的歌词在上虞众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的实践中,不再是一句简单唱词,而是幻化成爱的凝聚,爱的传递,让虞城文明更璀璨夺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