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77|回复: 3

上虞日报:团队中秋特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6 08: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jpg
2016年9月1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8: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辛勤采蜜数十载 万册著作全部无偿赠送
鲐背之年,陈绵武中秋不忘弱势群体


  本报讯 (记者 魏新宇)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家住城区半山小区的老人陈绵武,今年已经92岁高龄,多年来,他坚持写作,出版后将著作无偿赠送他人,为众多喜爱阅读的人们送上了一份份精神食粮。
  12日,记者来到半山小区陈绵武老人家中,近距离了解这位默默采蜜的老人。生锈的防盗门后,一位目光炯炯的老人开了门,如果不是事先知道,看不出来这位精神奕奕的老人今年已到鲐背之年。
  “陈先生,中秋节快到了,我们专程来拜望您。”“谢谢大家,你们更应该看望慰问那些弱势人群,他们更需要社会的温暖和关心。”陈绵武先生很坦率地说。
  1925年出生的陈绵武,是上虞教坛老一辈的“常青树”。曾任春晖中学、下管中学、上虞中学等校教师,系上虞市政协第一、二届常委,浙江省历史教学研究会会员。
  解放前,陈绵武在上海怡丰银行工作,每月收入有一百元左右。解放后,因私人银行关停,陈绵武面临回乡或分配至广州工作的选择,“我乡土观念重,所以当时还是选择了回上虞教书。”老人说。放弃广州工作的机会,意味着放弃高薪和安稳,从此,陈绵武在教育岗位上一干就是35年。
  回到上虞后,陈绵武在春晖中学教语文,后又兼教英语,并凭借着扎实的英语基础在半年内学会了俄语。文化大革命时,陈绵武到山区下管中学教书。全国恢复高考后,陈绵武作为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被邀请回到城区,在当时上虞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高考补习班担任辅导老师,那一年,在其悉心辅导下,班上53名学生中被大学录取者达48名。
  1985年,陈绵武退休,但他闲不住,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一个“三个十年”计划,此计划一出,连老伴都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定这个计划的时候,他已是60周岁。
  第一个十年,陈绵武利用留校任教和讲学培训攒下一笔笔“写作基金”;第二个十年,老人坚持阅读,补充知识,并利用前十年攒下的“写作基金”购买了大量的工具书、参考材料、基本丛书。平均隔天,他就守在各大图书馆,新华书店里一站就是一天。第三个十年,开始写作,将自己所学倾注在自己的著作上。整日伏案疾书,十年时间中,陈绵武写了7本书,其中《春晖初照》《虞史漫拾》《名人与上虞》《上虞文学发展史》《桑榆漫笔》等6本已出版,另一本也基本完成创作。
  “未出版的这本《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伉俪录》涵括了近5000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伉俪故事,有100多万字。”陈绵武告诉记者。很难想象,一个90多岁的老人,能有这样的精力。更难能可贵的是,这7本著作共计10000册,但一本都未曾售卖过,而是统统赠送给那些喜爱阅读的人了。2013年,老人的作品荣获年度“谢晋文化奖”(社科类)优秀文化作品一等奖,也正因老人德艺双馨,在2010年,他当选为年度上虞最具影响力人物,实至名归。
  “荣誉只是身外物,我只想安安静静写点东西,给需要的人看,不求别的。”据了解,陈绵武膝下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生活平淡,家庭和睦。平日里,老人潜心在家阅读、写作,偶尔下楼遛个弯。
  几年前,陈绵武老人听闻“点亮一盏灯”负责人董国光上山为孤寡残疾老人王松堂安装电灯,深受感动,也正是机缘巧合,董国光因为喜爱看文史类书籍,登门拜访老先生,于是,同样拥有一颗助人为乐爱心的两人走到了一起,成了忘年交。
  提到对“点亮一盏灯”的评价,老人不吝赞美:“引用一句话,‘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在我眼中,‘点亮一盏灯’团队就是这样一群平民英雄。”
  虽然老人也是“点亮一盏灯”爱心服务社一名志愿者,但毕竟年纪摆在那,没法参加团队活动,并且老人只是一名普通退休教师,财力有限,听闻那些贫困家庭的遭遇也爱莫能助。但是,在其他人看来,陈绵武却是用自己的方式在默默奉献着爱心,为许许多多个喜爱阅读的人提供精神食粮,和“点亮一盏灯”的公益活动目的殊途同归。
  陈绵武老人表示,今后仍会继续写作,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力所能及的方式,给需要帮助的人带去精神上的一丝抚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8: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越老越精彩,99岁俞匡章老人为贫困儿童已织了上百套帽子围巾
等过了中秋,她还要接着织


  本报讯 (记者 冯楠) 中秋前夕,“点亮一盏灯”爱心服务社提上月饼,登门拜访团队最年长志愿者、99岁的俞匡章老人。听说自己织帽子围巾送人的事儿都上了报纸、电视,老人觉得很难为情。女儿刘小珊说,有家电视台的记者前两天还捎来消息,浙一医院医生看到报道后,说要约个时间专程为她的眼睛做个复查。她觉得又麻烦人家了,也难为情。
  从2014年开始做志愿者以来,老人已经织了上百套帽子和围巾,还曾亲自为长塘篁村小学的孩子,麻风病院的老人戴上。今年老人99岁,年前说,要织99套帽子围巾,今年8月28日生日那天,她如数捐出。老人说,今年是我要度过的第99个中秋节,等过了中秋,天气凉快了,我还接着织。
  今年5月,老人剥了白内障,眼睛仍不大清楚,电视开着,就听电视。晚饭后听新闻联播,入睡前换到音乐频道。歌手当中,她说最喜欢张也和平安。
  刘小珊说,在她印象中,母亲没发过脾气,红过脸。这也许才是大家闺秀的气度。
  从老人娓娓谈起的话语中得知,她出身名门,父亲俞丹屏是嵊县(今嵊州)人,早年从军,曾授国民党陆军少将衔,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抗战杭州光复后,他看到仍有很多人失业,决定弃军从商,实业救国,办过发电厂、造纸厂、蚕种制造场、缫丝厂。其中华丰造纸厂到现在还有生机活力。
  在杭州的家里,俞丹屏为同族的小孩请了先生,开设私塾,俞匡章曾在此读书。中秋过节,家里会请先生吃酒水,先生和学生都放假一天。
  西湖离家只有几步之遥,好像一个庞大的后花园。父亲上过武备学校,入过光复会,生活比较新派,家里也无多繁文缛节,逢年过节,也不大操大办,到了中秋,晚上会领着小孩去三潭印月数月亮玩。
  后来,父亲去世,再过中秋免不了冷清。老人说,父亲生的是肺炎,当时盘尼西林是紧缺物资,买不到,人就去了。这个病放到现在,简直“小儿科”。
  老人膝下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最大的儿子也快70岁了。前两天,儿子上门来接母亲过中秋,老人说,现在天还闷,到了重阳再去。
  三个子女都很孝顺,小女儿考虑到母亲爬楼梯不便,就挑有电梯的房子买;大儿子儿媳善做菜,烧了好吃的,就送过来。二女儿厨艺虽不精,但长年水果,补品送不断。
  刘小珊说,母亲一生大起大落,始终和颜悦色,日子清贫时,也照样把家张罗得滋润稳当。这是她值得敬重的地方。做千金小姐的时候看电影,喝咖啡,吃巧克力。动乱时期,在春晖中学做校医的父亲,被打成右派。母亲带着婆婆,3个孩子过苦日子,也养成了她大半辈子缝缝补补的习惯。采访当天,老人穿的裤子,就是她拿女儿的裙子改做的,而为了美观,她还为自己的衣袖,裤脚缝上了不同颜色的布料。至于孩子们小时候的衣服,很多也是她拿自己的旗袍、西装改的。
  老人生活节俭,自从上了八十,极少买新衣,总觉得活不了几年,穿不了几次,怪浪费的。今年生日,老人终于同意女儿在网上为她买件新衣,但对贫困儿童,她一点不吝啬,买帽子围巾的原料都是她省下来的零花钱。
  刘小珊说,母亲一辈子追求完美,有什么事也尽量自己解决,不愿麻烦别人。现在这么大年纪生病了,也不愿跟儿女说,等病好了才会讲。她就是这样一个乐于为别人奉献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8: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济荣
火光 灯光 月光


  丰惠之南有座大山,老百姓就称其为南山。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山上有个放牛娃,专门为财主家放牛。有一天傍晚,他把牛群赶进牛栏,一数发现少了一头,这怎么办呢?如果不把牛找回,他肯定会遭到毒打。这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并且黑云密布,天气沉闷,眼看就要下大雨了,可没办法,他必须去寻找。于是,他点起一个火把,借着火把的光亮回到刚才放牛的山岗,可哪里还有牛的影子啊。他继续在山上来来回回地寻找,一直找,一直找,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据说每当天气闷热的傍晚,山下的人们还能望见南山上有一道火光,在山岗上一闪一闪,来回移动,老人们说,那是放牛娃又出来找他的牛了。
  这个传说带着几分凄凉,几分忧伤。岁月轮换,光阴变迁,时光到了公元2009年,非常温馨的一幕在这里发生了。因山高路陡,山顶人家生计艰难,政府扶贫移民,山民基本被安置到了山下,只留下少数眷恋故土的老人。那天董国光骑着摩托车到山上游玩,见到独居一隅的孤寡老人王松堂,黑灯瞎火,缺衣少食,孤苦伶仃。震撼之余,董国光为他拉电线,接电灯,后又一次次送上吃的用的,整理被褥、装点屋子。“点亮一盏灯”爱心组织从此在这南山上诞生,后来成为有上千志愿者的爱心团队,由救助一位老人发展为给千百个贫困家庭送去温暖。董国光为王松堂老人点亮的那一道灯光,已经照亮了千百家,温暖了无数人的心,平凡的南山已成为“灯光”的故乡,神圣的地方。
  倏忽间,2016年中秋节就要到了,天上月圆,人间美满。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是个团圆的日子,亲人相聚,吃饼赏月,共叙亲情。“点亮一盏灯”爱心服务社经过6年多的发展,已“积攒”了许多受助对象,他们是爱心团队的亲人,中秋之前当然不会被遗忘。这不,董国光和团队管理层早早规划了走访方案,志愿者兵分几路,带上月饼,带上热情,逐一走访,嘘寒问暖,送去慰问。对那些孤寡老人而言,也早把“点亮一盏灯”组织当成了亲人,就像当年王松堂老人在南山顶的小屋里,倚门而望,企盼亲人们到来,志愿者送去的不仅是看得见的钱物,更有那暖暖的情意,亲切的关怀。
  爱心无价,真情感人。每当我从“点亮一盏灯”网站看到志愿者们给患病者送上救命钱,为孤寡老人洗脚、梳头,与留守儿童一起学习、玩耍,那一幕幕温馨的画面,总让人内心感到阵阵温暖,让人感受到世间的美好。“点亮一盏灯”组织的爱心就像天上的一轮明月,那柔和的光芒,为贫困爱家庭驱赶了黑暗,带来了光明。
  人人都厌恶黑暗,崇尚光明。我们从火光下走来,让灯光照亮心灵,又将沐浴在中秋皎洁的月光下,我们有理由感到幸运和甜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3 11:36 , Processed in 0.07409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