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66|回复: 1

上虞日报:点灯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9 10: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10: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顾志坤 吕云祥
点灯的人


  站在海拔500多米高的上虞丰惠镇燕河岗的山坡上,我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答案:这个荒凉的、可以说是人迹罕至的山旮旯,怎么会与“点亮一盏灯”志愿者团队联系在一起?而在我面前的这间破败的、被柴火熏染得乌黑的小平房里,又究竟发生过怎样感人的故事呢?
   一盏小灯泡,
  驱赶了黑暗,温暖了人心
 
    身上沾满了泥巴的乡土文化研究者董国光推开燕河岗上王松堂家那扇油漆剥落的破门时,并没有立即跨进门槛去,因为屋里漆黑一片,他什么也看不清。
  像上次来一样,79岁的王松堂老人今天又不在家,有附近的村民告诉董国光,王松堂每天总是要去山林间拾柴火。因为他的屋里没电灯,加上天又冷,柴火是他最好的照明和取暖的材料。
  这是2009年12月25日这个刚下过雪的午后,上午9时从城区出发的董国光在路上足足耽搁了4个多小时,不是他迷路了,也不是路太远,而是他的摩托车在半山腰被黄泥浆陷住了,飞速旋转的摩托车轮在陷入泥潭后发生了倾斜,把受惯性驱使的董国光一下子甩到了路边,幸好董国光年轻,身子打了个趔趄很快就站住了,如果倒下的话,一米远的地方就是百丈深渊,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董国光上次来燕河岗是在一个星期前。那次他在一位朋友的邀请下,是作为一个乡土文化研究者的身份来燕河岗这里采风的,他的任务是想收集一些乡土文化方面的素材,供自己以后研究和写作之用。燕河岗曾是丰惠镇下面的一个自然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因为居住环境恶劣,村民大部已移居山下,山上只住着几位年龄大、腿脚又不便的老人,董国光他们要找的王松堂就是其中的一个。但那天王松堂不在家,董国光就与那位朋友一起去山林间找他,果然在一个山岙间找到了背着柴草拄着拐棍的王松堂老人。
  王松堂的家,其实就是燕河岗村一所废弃的破校舍。共三间,弯曲的房梁,薄薄的瓦片,粗灰粉刷的墙面,都说明,这所学校当年的简陋和寒酸,但在董国光眼里,更简陋和寒酸的似乎还不是这房子,而是老人的家当,除了隔壁小屋里放着的那口没涂油漆的薄皮棺材外,王松堂家里可以说什么也没有。桌子没有,凳子没有,柜子没有,因为没有电,不仅电器没有,就连一盏电灯也没有。
  董国光那天在离开王松堂家时看到了灶台上那支已燃去了大半截的蜡烛头,之后这半截蜡烛头就一直在他的脑海里浮现,不断的浮现,尤其是回家的那天晚上,当他躺在被电热毯烘热的被窝里,就着明亮的灯光读书看报看电视时,他想起了燕河岗上那位举着蜡烛头、佝偻着身子在四壁透风黑暗浓重的破屋里来回走动的王松堂老人。于是他对那位朋友说,我想再去一次燕河岗,给王松堂老人装一盏灯。
  因为上次已经来过王松堂老人的家,董国光就熟悉地推开了那扇油漆剥落的破木门,然后他从包里拿出买来的电线、插座和灯泡,凭着以前学过的电工技术,很快就从附近的电源线上为王松堂老人接好了一盏电灯。电灯点亮了,柔和的灯光从屋顶泻下来,使昏暗和冰冷的小屋顿时充满了温馨和温暖。从这一天起,这个独居的老人将会在这盏电灯的陪伴下告别黑暗,告别孤独,告别寒冷。
  在山间拾柴的王松堂老人依然没回来,董国光就坐在门口等着他,寒风在燕河岗上掠过,发出呜呜的哨声。董国光环顾王松堂老人空空如也的家,心想,除了这盏电灯,他又该为这位老人再做点什么呢?
  
    点了“电”灯,亮了心灯
  
     董国光第三次爬上燕河岗离上次上山正好过去了一星期。在这一星期中董国光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业余时间几乎就在为燕河岗上的王松堂老人奔忙,奔忙的起因是由他写的一篇文章引发的,文章的题目叫做《点亮一盏灯》,是他上次从燕河岗下山的当天深夜写就的,文章发表在曹娥江论坛上,没料竟引起了网友热烈的关注。这使董国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引起了他深深的思索,他心里想:一盏15W的白炽灯,论价钱很便宜,但是,住在燕河岗上的王松堂老人家里却没有,也许,他是舍不得花钱去买电灯泡,也许,腿脚有病的他自己无力接电灯,也许——,总之,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没有人会在意这么小的事,然而,就是这样的小事情,我们社会上有很多人还需要帮。
  因董国光为王松堂老人点亮了一盏电灯所引发的热议很快在网友中变成了实际的行动,一位叫“倚风听竹”的网友在次日就与董国光联系,希望能去看看燕河岗上的王松堂老人。一周后的2010年的1月8日,董国光和这位网友等三人来到了燕河岗,他们为王松堂老人带去了碗、凳子、热水瓶等用具,还有饼干、面包等食物——当然,还有关怀和问候。
  董国光最后一次上燕河岗看望王松堂老人是在2015年12月20日。其时,由董国光6年前在燕河岗为王松堂老人点亮的一盏爱心之灯,已从燕河岗上,点到了燕河岗下。然而很遗憾,王松堂老人已在三天前过世了,那天,董国光去老人的坟前祭拜回来后,来到了王松堂的家,推开那扇油漆剥落的破木门,他下意识地拉着了开关,灯亮了。站在空荡荡的堂屋前,董国光有些伤感,也有些感慨,不错,王松堂老人已经走了,那么他在燕河岗点亮的这盏爱心之灯是否从此就要熄灭呢?董国光知道,在附近,在山下,在许多的乡村,还有许多许多像王松堂这样的人需要帮助,还有许多许多像燕河岗上的这盏电灯一样,需要人去点亮。董国光更知道,自己也好,还是由自己带领的“点亮一盏灯”志愿者团队也好,今后“点灯”的道路将更漫长、更艰巨。
  而事实上,董国光在为燕河岗上的王松堂老人点“灯”前,就已经这样在做了。19年前,正在乡下釆风的董国光骑着摩托车在路经汤浦公路时,看到路边有一位女子在焦急地向他招手,他把车停下,一问才知这是位外地的女子,因迷路,找不到回程了,董国光就叫她坐上自己的车,一直把她送到了目的地。19年之后,这位当年迷路的女子成了事业有成的女老板,她在一次游览《绍兴晚报》时读到了一篇题为《看到有人困难就呼吁大家伸出援手》的文章,文章中表扬的是上虞“点亮一盏灯”志愿者团队的领头人董国光。她一眼就认出这就是当年那位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于是,她当即就与董国光取得了联系,希望能加入“点亮一盏灯”团队。现在,这位女老板已成了“点亮一盏灯”志愿者团队的骨干和中坚。
  与这位女老板一样,同样被董国光带领下的“点亮一盏灯”志愿者团队感动的还有许多许多的人,一位外地来虞打工者的孩子在一次玩水时不幸溺亡,正当举目无亲人地两生的夫妇陷入绝境时,几位与他们素不相识的人来到了他们的身边,给他们递上了5000元钱,这几个人就是董国光和“点亮一盏灯”志愿者团队的几个队员。
  一位二十几岁的女孩得了难以治愈的家族遗传病,就当绝望的女孩对生活失去信心时,董国光和“点亮一盏灯”志愿者们一次次地来到她的病床边,与她聊天,说笑话、讲故事,看到女孩家里经济很困难,志愿者们通过各种办法为她筹措医药费,后来,“点亮一盏灯”爱心志愿者们又为这位姑娘举行了一场大型爱心演唱会,演唱会之前就募得捐款4万多元。演唱会结束的第二天,当董国光及“点亮一盏灯”志愿者们将演唱会的照片、视频、碟片和募得的4万多元捐款送到病床上躺着的姑娘手中时,姑娘和陪护的奶奶都流下了眼泪。
  这些年来,董国光和“点亮一盏灯”志愿者团队用自己的行动,为成千上万的受助人缓解了困难,解决了难题,他们的每一次帮助,都使受助人感到了人间的温暖和慈爱。他们既帮小事,也解难事。他们不为事小而不屑,也不为事难而止步。他们把自己比作是一盏普普通通的灯,而不是华丽的吊灯,也不是雪亮的大灯,他们只是一盏很小的白炽灯,灯光照及的地方也有限,也许只是小小的一角,但董国光认为,一盏电灯光照及的地方虽然很小,也不够很亮,但如果是十盏、百盏、千盏电灯汇集在一起,就会照亮很多的地方,就会温暖很多的人心。这就是董国光和“点亮一盏灯”志愿者们追求的目标。
 
    点“灯”大有后来人
 
   2016年5月22日,一个雨后的早晨,我们来到了燕河岗王松堂老人的故居前,故居依旧,斯人已逝,而发端于此的那盏爱心之灯的光波,正在从燕河岗上的这间小屋里不断地扩散、延伸。这说明,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有人知晓与否,只要是爱的种子,就一定会发芽结果。
  象征着旺盛生命力的6棵银杏树刚刚被“点亮一盏灯”志愿者们种在王松堂老人的故居旁,这是否是某种喻示,或者寄托,笔者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2009年到2016年,董国光和他带领下的“点亮一盏灯”志愿者团队在6年多的不凡历程中,已由当初的一个人点“灯”,发展到今天有3000多人点“灯”,真可谓灯火燎原,延绵不绝,点“灯”大有后来人。
  下岗工人出身的董国光现在可以说是声名鹊起,荣誉满身,他的名字三天两头见诸媒体,在百官街道六楼那间堆满着书籍和资料的狭小办公室里,不时有求助者的电话打进他的手机。他俨然一位指挥若定的将军,按轻重缓急、事大事小,向团队中的志愿者们发出明确的指令。在这些被指挥者当中,有农民、有工人、有医生、有教师、有学生、有银行职员及文化工作者,有个体户及摆地摊的自由职业者,也有身价过亿的大老板和曾经肩负重任如今已经退休的老干部等等,这些慈善爱心的践行者集结在董国光点亮的这盏爱心之灯下,向每一位向他们求助的求助者伸出援手。他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技术的出技术,什么也没有的,他们就用自己一颗火热的心,去温暖他人。志愿者队伍中有一个叫邵佳卿的女孩,她自己也是一个需要别人给她点“灯”的人,但她饮水不忘掘井人,怀着一颗知恩、感恩、报恩之心,常常出现在爱心志愿者的队伍里,她做的事情虽然很小,但她觉得很开心,她说:“我能力有限,但只要我做的事对大家有帮助,我都乐意做,而且要一直做下去。”
  董国光告诉笔者,“点亮一盏灯”志愿者团队自成立以来,经常开展关爱孤寡老人、结对麻风病老人、大病救助、心愿圆梦、助困助残、爱心午餐、一张纸献爱心、定格最美笑容、关爱小脚丫、关爱救助型精神病人、青少年志愿者传承、关爱环卫工人、关爱园林工人、送腊八粥、爱心演唱会、爱心义卖、义务支教、爱心大衣柜、新年送温暖、捐建爱心图书馆等活动,已经从社会上募集的物资及钱款约合1000余万元,向5000多位贫者、病者和各类求助者提供了帮助,在点亮物质上的爱心之“灯”时,董国光和“点亮一盏灯”志愿者团队还注重点亮精神上的爱心之“灯”,为此,他们经常到企业、学校、机关进行爱心公益宣讲,讲述他们点亮爱心之“灯”的故事和心路历程,传播他们点亮爱心之“灯”的慈爱理念,几年间,听过这类公益讲座的人达50万人次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这盏由董国光在偏僻的燕河岗上点亮的爱心之“灯”,现在不仅在他的故乡上虞呈燎原之势,还在绍兴、省内的许多县市乃至四川、甘肃、河南等外省市点亮起来。
  一位河南农村身患严重烧伤的年仅11岁的小姑娘蒋玉婷,是董国光“点亮一盏灯”志愿者团队近期就要帮助的对象。
  “这户人家因5年前意外发生火灾而陷入了绝境,很困难,我们想帮帮她。”站在燕河岗王松堂老人的故居前,一脸凝重的董国光郑重其事地对笔者说。
  在我们的身后,那盏曾给王松堂老人带来过光明、驱散过黑暗又带来过温暖的灯光,依然点亮着。忽然间我想起了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董国光今年44岁,从当年他为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带路到后来为一位非亲非故的老人点亮一盏灯,董国光已做了二十几年的好事了。尽管有时候好事多磨,董国光也不是一帆风顺,但董国光点亮的爱心之“灯”永远不会黯淡,更不会熄灭。因为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点亮一盏爱心之“灯”时,它既点亮着别人,也点亮着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3 15:47 , Processed in 0.07326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