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刮”到了1918年俞匡章出生的那个年月,这便不得不提及一位人物,民国时期江浙一带有名的革命家、实业家——俞丹屏,嵊州泉岗村最伟大的乡贤,但这又是后话。动荡的时局和各式军队的矛盾和腐败,使得俞丹屏对从军救国失去了信心,即使后来官至陆军少将军衔,也终使他渐渐脱离了军政,开始实业救国。他开电厂,修公路,办学办银行,振兴丝绸业,先后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在老家泉岗,俞丹屏出资银元一万多元兴建了启祥小学,“占地6亩,工程浩大,先后费时9年,课堂桌椅、教学用具、体育卫生设施等在当时山乡学校中堪称完备,远近四五十里自然村的儿童竞相来此投考入学。”“除了创办学堂之外,俞丹屏还在1921年村子受台风袭击之后,以600余担大米振济村民,为当地人啧啧称道。”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是俞匡章的父亲。生下匡章时,俞丹屏夫妇已将奔五之岁,已是杭州城内无人不知的名门大户,至匡章出世,俞家已有子嗣二男四女,匡章之后,俞家再无添丁,面对这小女儿,俞丹屏喜不自胜,特意为其起了小名“朵朵”,寓意家中最为可人的一朵小花,可见其在家中受到的宠爱。48岁的母亲生下匡章已经没有奶水,家中便为这小小姐专请了奶娘,母亲不识字,打理不了上上下下一大家子,一向有帐房先生操持家事进出,和各色打杂帮工的长工和短工一起,护着这个显赫的大家庭。回首往日,若不是一把大火烧了嵊州的老家和赖以为生的药铺使其倾家荡产,逼得俞丹屏背井离乡,匡章的今日自然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民国是一出不甘寂寞却终究只能寂然收场的戏,民国的世界,繁华里弥漫着硝烟,凄风苦雨中却又总乱花渐欲迷人眼。乱世出英雄,乱世亦多传奇。俞丹屏已是当年当地的传奇。至今回去泉岗老家,老一辈依旧亲昵地称呼她“四小姐”,这称呼,蕴含着许多对旧时“俞老爷”的崇敬怀念之情。然而这位“四小姐”备受父亲宠爱,却也有永远越不了的界。她从未被父亲带在身边出去公干和应酬过,即使吵闹着要去也是不允,甚至父亲从国外出差带回的许多资料书籍,也不许她碰。把日子过得安稳平淡,是那个动荡年代里父亲希望孩子们拥有的最好生活。彼时外界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战乱不断,民心惊恐劳顿,匡章从自家庭院里望见的天空,却总是一色的青青,无声无息不受岁月侵蚀。匡章小时候家里请来私塾老师,整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表兄堂妹等等便全在俞家读书。五年级时,匡章去到一位美国人在杭州开办的“弘道女中”读高小,那几年学校里教语文、数学、英文和政治,英文教师全是英国人。因为是教会学校,每天要学圣经里的内容,隔一星期有传教士过来讲经,那一个星期日也就必须去“进修”。学生时代的匡章成绩也是平平,当年哪里有什么作业,顶多数学做几道题,所以后来她“玩”进了学校的排球队,也是好不风光和开心的事。因为体育好,排球特别出色,初中毕业又进到上海东南体育学院就学,不幸一年后,因肾脏问题无奈退学。忆起这段往事,匡章又有了孩子样的笑,脸上横着纵着的皱纹立时被挤成一朵花似的。她风华绝代时候的照片,被女儿小珊整理和修复了出来,和先生刘克蔚的照片一溜挂在客厅显眼处,锦缎旗袍裹着丰盈的身体,露出藕一样两截手臂,拿侧脸凝视另一张照片里的丈夫,脸蛋透着婴儿般的奶胖,即使只用目光轻轻碰触似乎也会被弄破了一般。照片是一律的灰暗调子,没有特别鲜艳的色彩,盯得久了,照片外的人便像在民国幽暗的摄影房里待了一阵,似要清醒之际又独独瞄上她那嘴唇的红,这红像张爱玲笔下红玫瑰的红,此时是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还是谁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如果说当时的北京是各类激进派和保守派思想与文化的角斗场,上海便是物欲横流,富人与权贵的名利场。当时的阔人之间十分注重交际,因而匡章也常常被二姐带着出入各种上流场所,舞厅,饭店,甚至赌场。然而匡章对于这些全然没有兴趣,不学跳舞不学交际不沾赌,常常安静地一旁观看。自小受拒奢从俭的父亲影响,匡章与其他富家小姐又是不同,但她也有自己的嗜好,那便是电影。那个时期所有胡蝶、阮玲玉、周旋的电影,她全不错过。有位能力不小的熟人见她如此痴迷电影,便安排她与影星周旋见了一面,那一场见面令她终生不忘。 沉浸在回忆里的匡章有种别样的精致。她记性极好,只要同你聊过一次,便能记住你的姓名,工作单位,哪里人,即使许久不见,依旧不忘。只是耳朵并不那么聪敏了,有回介绍团队管理层之一“随风”于她,因方言口音相近,她错听成了“台风”,立时像发现新大陆般兴奋,问怎么会有人起这样的网名,着实闹了一次笑话。今年已是2015年,她98虚岁。从上虞皮肤病医院住院部康复中心回来之后,她更加确定了自己的余生价值所在,织帽子的兴致便更高了,所以你若每一次去她家做客,进门都会见她坐在阳台的日光里织毛线,若不赶时间,与她相处的时光总是令人十分愉悦,她会说一些往事给你听,讲一段最近对某事某人的念想,再开你一个玩笑,把自己和旁人逗得大笑。这般心清如水,随遇而安与世无争之人,寿高自不在话下。 曾经有人问起,俞匡章此生可有过处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在今天的文字里,应是没有。但从民国的战乱和烟雨里走来,历经人世间近百年沧桑,她所经历的,寥寥数千文字何异管中窥豹,海天一隅。她的这一生,经历过两次与所倚赖的丈夫的离别,一次是抗美援朝,血性爱国的刘克蔚说走就走了,把两个孩子和老母亲留给匡章独自照料。一次便是1957年开始的“反右”运动中,刘克蔚被划为“右派”,行医资格亦被剥夺,只得在原单位做些扫地烧水搬运的杂活,而匡章则带着三个孩子,和婆婆一道被流放回了辽宁老家,其时小女儿小珊出生仅三个月。只因这顶“右派”的帽子,几年后的文革中,一家人再次受到冲击,饱受磨难。匡章回忆,从没有什么使她认为是苦的累的,即使文革时的丈夫丧失了经济来源,被关在单位监督留用察看,她在夏天为“手工业联社”制蚊香,冬天弹棉花,织毛线,赚取工分养家糊口,并时常要靠三姐夫的资助勉强度日,还需承受歧视和监视,她也并不觉得最苦,苦的,是文革给人的精神和意志所带来的摧残。若说生死边缘,此时精神意志的垮塌与否,不正是决定了那个时代许许多多饱受迫害者往生往死的因? 女儿小珊常言母亲匡章是个极其识相的老人,“我爸在的时候,她便常说:‘我没有退休工资,你有。我先死就好了,如果你先死,我要成为孩子们的包袱,会给孩子们添麻烦。’”2012年,盛享美誉的春晖校医刘克蔚逝世,享年94岁。执手相伴六十几载,终究是老伴舍她先去了。此后女儿小珊将她接至城南家中照料,共同生活至今。女儿称她为“老宝贝”——近百岁之身,多活一天便赚一天,确实宝贝。这宝贝去过上虞皮肤病医院住院部康复中心为年老的服务之后,心下便惦记着要在年前跟随团队再去看看年幼的孩童。恰逢2015年2月8日有一场“情暖竹乡 梦想点灯”的大型活动。这一天“点亮一盏灯”要为深居大山深处里的篁村小学102个山区孩子圆梦,并与6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结对,她便以团队“最年长志愿者”的身份积极参与进来。这篁村小学,全校一至六年级共有学生70名,8名教职员工,一年级仅学生3名。还顺带了篁村幼儿园的32个孩子,安置在整栋三层教学楼的底层。校长吴伟荣在台上介绍至此,匡章和许多人一样觉得新鲜,这样情形的学校,与真实的生活相异甚远。这里自建校至今都未有过这样热闹的场景,因为从来没有过这许多人的到来,因而倾尽人力,搬光了教室办公室所有的凳子、椅子,依旧不够坐,好多家长老师志愿者站着,像个齐聚一堂的大家庭,看它特意准备的节目,简单的道具,没有演出服,没有化妆,却比哪里看到过的演出更加引人入胜。 匡章和其他志愿者一同上台接受挂红领巾仪式,这在她此生又是头一回经历,寒风里,国歌声里,那鲜红的领巾在她胸前飘啊飘,她凝神而立,那样庄严神圣,全然不觉着冷。这一场圆梦的盛会,高潮迭起,许多个环节使在场者振奋和感动,这之中有一场, 98岁高龄的匡章上台去为12个演出完毕的孩子送上她编织的帽子,围巾,手套(多余的织品随后全部送与学校),她在两个小志愿者搀扶下小步上前,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挨个为他们戴好帽子,挂好连线手套,围好围巾,她依旧神情肃穆,并不对孩子们笑,也不说话,因要全部精神集中在眼里手里,尽力让每个孩子戴着舒服——戴帽子时小心不将孩子头发弄乱,围围巾时要将孩子的嘴巴露出来。 《爱的奉献》的旋律始终在山风里持久唱颂,飘来荡去,渐渐渐渐使台下观看的人要涌出泪来。快要结束时对面小男孩向她笑了一笑,她便两手轻捧着他的脑袋,还以调皮默契的一笑,全不知,台下已有初次参加活动的志愿者深情拥住董国光感动到泣不成声。 两次活动下来,匡章用爱心不分昼夜一针一线编织的帽子被全部送了出去,她的身影坐在上虞皮肤病医院住院部康复中心与篁村小学活动结束前的大合照中间,那有着岁月沉淀之美的微笑,将永久保存下来了。 不久前董国光又与她达成约定,要她在百岁那年,织出一百套帽子,继续送与贫苦的老人和孩子,但不许急于求成而不顾了身体。她两个眼睛简直笑成了两条线,嘿嘿笑着反问是否当真不嫌弃她织的这些“豆腐渣工程”。新工作使这位垂暮的老人兴奋得像个孩子,让她觉得自己还能发挥余热,重又有了存在的价值,再不是无用之人了,所以干劲十足,每天除去生活必要事便不断编织,没有一天停止过。 如今自匡章身上,无法看出留有多少俞丹屏夫妇的气息影子,凝视她沉浸于岁月的繁华落寞之后皱纹丛生的侧脸,久而久之,仿佛俞丹屏一袭竹布长衫加布鞋的影像便拨雾而来,穿越时间空间,交给将带着匡章去上海两个女儿家做客的夫人几百大洋,叮嘱不必省着用,夫人微笑颔首,回来时却依旧多数未动。当年俞丹屏所赚的钱,许多用于老家泉岗的建设与慈善,也支援秋瑾的革命,而其自身却总是长衫布鞋。以后有次去坐飞机,他在入口处被拦了下来,原因是:你一身粗布长衫看似一介穷书生,怎买得起机票?查明身份才知原是杭城商贾,一时间成为笑谈。 人世的沧桑与浮沉已成过往云烟,鲜活的个体生命在历史的记载里总也不过是一纸繁华,如同阳光今日一寸一寸爬过这里,明日依旧光顾,又如昨日泉岗山顶的风一阵一阵穿过俞家故宅的游廊,今日明日和未来依旧不会停歇那样,早晚要在岁月的长河里消逝的你,安静地看完这一段故事之后,可有感觉浮生若梦?你可愿意将一天一天重复的日子,从此过得真实,明媚? 值此春回大地,桃红柳绿,春光明媚之机,祝愿“点亮一盏灯”志愿者服务总队“爱心故事”越来越多,祝愿“最美老太太”俞匡章爱心永驻,童趣常在,开口常笑,健康长寿! 特派记者 魏南连 本报记者 顾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