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发表于 2023-7-17 07:20:42

《笔下回眸》忆故人

本帖最后由 管理员 于 2023-7-17 07:25 编辑

《笔下回眸》忆故人


董国光/文


今天快递收到一本我网购的书《笔下回眸》,对这本书我已经是第二次网购,第一次买的时候,书的作者还在南京上班,我没告诉他我网上买了他写的书,我想买到手后,看了再告诉他这个秘密。可惜等了几个月,这书快递始终没到我手上,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最近忽然想或许我可以再搜索看看,二手市场里万一还能买到呢?惊喜的是果然还有一本,是作者题签送“薛兄卫东留念”本,落款时间是2007年9月19日,我果断买下,现书终于到了我手上。


最近些日子,我加剧了淘书,专门淘历代上虞人写的书,或者历代人写上虞的书籍,如入魔怔一般,每天有全国各地的旧书摊主给我邮寄过来。自然而然,我又想到了曾经失败的一次购书经历,所以我又想到顾文华和他写的书《笔下回眸》。若我不收集,再也不会有人去想到顾文华,想到收集他的书。我要把他的书,永久地保留在他的家乡上虞。


《笔下回眸》一书,28万字,出版于2007年8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是顾文华立足南京从事新闻工作的“敝帚自珍”集,文如其人,字里行间透溢着作者朴实无华的文风和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及敬业精神。《笔下回眸》一书收新闻类作品90篇、科普知识类作品34篇、言论类作品15篇、通讯类作品60篇,共199篇,内容涉及科技、教育、医疗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医药、食品卫生等多个领域。长短不一的文章既有对这些领域的如实报道,为取得的成果摇旗呐喊;也有对这些领域的不足之处予以针贬或忠告。既向公众传递了多方面的改革动态,让受众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需要了解的信息,又以记者独有的新闻敏感对社会不良现象加以披露,警示读者。《笔下回眸》收集的作品大多见诸于《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写作手法多样,集消息、通讯、言论和科普知识于一体,给阅读人带去一些收获或启迪。


按书扉页的作者自我介绍:顾文华,男,1963年2月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现为上虞区)华镇乡群力村。自幼顽劣不驯,长大稍见成熟,却依然率性而为。先后就读于群力小学、西华中学、华镇中学、春晖中学。因害怕作文,读书时的最高理想是当一名中学语文老师,为的是让自己的学生不受作文之苦。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原以为教师之梦可圆,不料却被分配到新华日报社。于是,最怕谴词造句舞文弄墨的愣头小伙从此小心翼翼地不太情愿地步入记者行列,写起了新闻作品“本报讯”。新华日报社总编办公室、快讯组、科教处、社会生活处都曾有过我的一桌之地。1997年调扬子晚报社至今。人过中年稀将至,估计退休之前不再有什么新的岗位让我在简介上再续一笔了,就此打住。


简介写的低调、谦逊,这就是我熟悉的顾文华老师,我们上虞民间公益组织”点亮一盏灯“团队的功勋志愿者。他说他从小的理想是长大后做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学毕业后却进入了“铁肩担道义,妙笔写春秋”的新闻行业。平时最怕遣词造句、舞文弄墨的楞头小伙子从此小心翼翼不太情愿地步入了记者行列,整天与文字打起了交道,度过了整整十年“苦也文章,乐也文章”的被自己戏谑地称为“文字炼狱”的生涯。在他文字生涯已经基本结束时,就想着将自己这么多年写的东西总结一下,将其有选择地集纳出版,书名就叫《笔下回眸》。

顾文华在序言里写道:“在乔迁的新居书房,整理着一字字地用心血和汗水写出来的一篇篇见诸于《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文汇报》、《经济晚报》、《信息日报》上的消息、通讯、言论、科普知识类文章,自己也觉得有点惊讶:原来我这几年还写了不少文章啊!问题还不严重,光阴尚未虚度,内心颇为欣慰。


在顾文华的记者生涯中,他说要特别提一下他的“三个第一”。他到报社写的“第一篇”见报文章《冒风险医生当机立断施手术病孩转危为安》,时间为1986年9月12日,是由当时报社年轻的“老”记者顾燕老师带他采访并指导完成的,这是他新闻写作生涯中的处女作。

第二个“第一”是跟随施锦昌老师赴常州采访,见报的稿件为《常州科技与经济正在实行全方位结合》,刊登在1988年5月27日的《新华日报》上,并被评为该年度全省好新闻二等奖,这是他当记者以来写的稿件第一次被评为省级好新闻。

第三个“第一”是他自己“单枪匹马”去常州采访,文章刊登在1987年6月10日一版的《新华日报》上,题目为:“摊点设施统一 卫生要求统一从业人员衣帽统一常州个体食品经营规范化”。第二天他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新华日报》,只见自己写的言论“这一着抓得好”醒目地配在新闻稿的旁边。后来这篇配了言论的新闻稿被评为当年好新闻稿,这也是他第一次单独赴外地采访、写稿,并第一次在领导的鼓励下第一次单独执笔为新闻稿配言论。

在序言的结尾,顾文华谦虚地写道:有道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本人不才,留名不想,亦不符合自己的个性,留也无用。可好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与文字打了近二十年交道,为了事业也好,为了生活也罢,已自觉不自觉地写了五十多万字的新闻及文学作品,也算是在文字的长河中划过了一道轻微的痕迹。这道痕迹在文学巨匠或者在其他文学大家工作者眼里微不足道,甚至不屑一顾,可在我眼里,这道微微划过文字长河的痕迹,却是自己近二十年来笔头功夫的真正体现,是自己对待工作一心一意、殚精竭虑的最好见证,不怕见笑大方,书名《笔下回眸》因此而来,权当自娱自乐、自我欣赏。”

在最后,顾文华不忘感谢夫人对他的支持,他说:“我要对一直在默默支持我工作的妻子丁永莉女士深表感激之情:是你给了我这个异乡游子一个完整的家庭;是你在陋室的最明亮之处放上宽大的桌子,让我能伏案读书,激情写作,文思泉涌;是你以柔弱娇嫩之躯在家里点点滴滴的细心料理,撑起了繁、烦、累而又不起眼的家务劳动,到头来我虽然一事无成你却亦无怨无悔。每每看到你头上日见增多的根根白发,愧疚之情时时默默心涌,屡屡无语泪流。其时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便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里,把这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笔下回眸》送到你的手上,用文字向你表达我的感激、我的感动、我的感恩,因为这里同样也凝聚着你的一份辛劳和汗水,有你的一份功劳。”

在这篇短短的序言里,我看到了一个初出茅庐的穷小子独自一个人闯荡在南京,奔波在人海执笔为舟,铁肩担道义热心为社会,看到他努力地在南京打拼,成了家,担起了家的责任,担起了一个父亲的责任,他的一腔热血都付诸在真情文字里。

顾文华就是这样一个真诚、坦荡、热心的好人,好志愿者。每次从南京回到上虞,一有机会就参加“点亮一盏灯”公益活动,去马路上做礼让斑马线的志愿者,去麻风病康复医院看望老人们,去孤寡残障家庭看望求助家庭,一次次的积极响应一次次的默默捐款。记得开学季有一位职高女学生没钱交学费,他第一时间联系笔者,这个学生的学习费用多少都他来承担,不能让她失学,并马上转款5000元过来。在顾文华的帮助下,女生如愿以偿地去学校报到了,优秀的毕了业有了自己美好的人生。除了出钱,顾文华积极用自己的笔,讴歌团队的志愿者,大篇大篇地把发生在上虞的好人好事在《扬子晚报》上发表出来,不遗余力地宣传上虞的真善美。


然,天,终降不幸于顾文华也,在2019年的清明节,他因病去世,享年56岁。他的离去,所有熟悉他的人为之惋惜和哀痛。我们团队包车直往南京殡仪馆,哭送我们最敬爱的大哥,目送最后一程。每次想起四年前的清明节,不禁热泪盈眶,神思恍惚。我终将以他的公益心继续高举“点亮一盏灯”的旗帜,做我们“点亮一盏灯”该做的事情,低低调调的,踏踏实实的,勤勤恳恳地,坚持不懈地,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收藏顾文华的这本《笔下回眸》书籍。


2023年7月15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笔下回眸》忆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