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发表于 2023-6-7 11:13:39

绍兴日报:人生边缘,‘编织’公益

本帖最后由 管理员 于 2023-6-7 11:19 编辑





2023年6月7日绍兴日报






管理员 发表于 2023-6-7 11:16:05

本帖最后由 管理员 于 2023-6-7 11:18 编辑

人生边上,续织百年岁月


记者 董晓晓 文

一百年很长吗?上虞的百岁老人俞匡章,用手里长长的毛线,牵起无数个陌生人,传递爱和希望,延续生命之光。
她是绍兴最年长的志愿者,在百岁之际投身公益,9年来,把一团团毛线编织为数百上千的帽子、围巾、手套,送给贫苦的老人和孩子,给予他们无声的温暖和守护,直到自己生命的终点。

5月29日,106岁的俞匡章低唱着那首“松花江上”离开世界,从此天上多了一颗闪亮的星星,令地上数以千计的人们共同怀念。


高山仰止,公益不息


阳台的藤椅,是俞匡章生前最常坐的位置,藤条没有那么紧绷了,色泽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所改变——如同她经历了一个世纪的人生,愈发深沉、光润。她就坐在这里编织毛衣,偶尔起身,望向天上。俞匡章离开之后,她最亲近的女儿刘小姗常常坐在这里,往事历历在目,仿佛能感受到母亲的气息和温度。

“做公益,你不知道我有多开心呐,这都能让我多活几岁。” “如果老伴还在就好了,他一定会很开心,我俩一起就能帮助更多的人。”“你快带我去看医生、配眼镜,我看得清楚才能织毛线。”刘小姗想起母亲说过的这些话,脑海中浮现的是她俏皮的语气,她确信,母亲离开时,是幸福的、没有遗憾的,更无悔当初参与公益的决定。

刘小姗是上虞民间慈善组织“点亮一盏灯”的志愿者,平时参加完公益活动,她总是跟母亲分享自己的见闻和心得:哪家人遇到了什么困难,团队做了哪些事。老人听后,百感交集,在自己人生的苦难中从没有掉过眼泪的她,却一次次因他人的不幸境遇泪眼朦胧,“还有生活这么苦的人吗?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俞匡章心里默默打起了“算盘”:自己年轻习得一手女红,可以编织帽子、围巾、手套,送给需要的人们。她询问女儿:帮我问问组织,我可以做志愿者吗?

俞匡章俞有三个儿女,刘小姗是最懂母亲的。“我知道妈妈的情况,她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很好,完全没有问题。团队的老师见过我妈妈之后,也表示支持,并叮嘱要量力而行。”刘小姗说。

2014年,“点亮一盏灯”的发起人和实践者董国光郑重地为老人戴上团队的徽章,这一年,俞匡章97岁。

成为志愿者的第二天,她便动手织起了帽子、手套和围巾,并把这作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每天早晨醒来,刚一坐起,手就伸向床头柜的毛线、竹针,好像要先开启工作,她的一天才真正开始。洗漱及早餐完毕,继续编织,有时候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有时候坐在客厅的沙发,看似静默,手指却在不停翻动,仿佛在默默与时间赛跑。手里的竹针伴随着时钟的嘀嗒声拨过一千针、一万针,直到入睡前,还不愿放手……

俞匡章织完的物品由女儿转交给团队,再送给需要的人们,温暖他们的身体和心灵。之后,俞匡章还随团参与现场的公益活动,她为大山深处篁村小学的102位孩子们戴上亲手织的帽子,围好围巾,再挂上一副连线的手套;又去上虞皮肤病医院住院部康复中心,看望那里的麻风病康复老人,送去亲手编织的帽子、围巾,一一地为他们戴上。

小学生们对她说“谢谢太太”,麻风病康复的老人喊她“好妈妈”,她听了心里甜出了蜜,手上织得更起劲了。俞匡章和董国光约定,在自己百岁那年,要织出一百套围巾、帽子,送给更多贫苦的老人和孩子。

“俞匡章是我们团队里年龄最大的志愿者,她不但成为了身边志愿者的标杆,也成为了大众的标杆,因为老人从另一个维度诠释了志愿精神:志愿服务并非是年轻人的专利,无关富有或贫穷,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就可以帮助他人、温暖他人。”董国光对老人的精神十分敬佩。

然而,俞匡章在“赛跑”时遇到了障碍物,由于白内障和高龄的双重因素,她的双眼渐渐失明。为了不影响织毛线,她催着儿女们带自己去医院,并毅然决定承担高风险进行手术。俞匡章先进行了左眼的白内障手术,但因年事已高,视力在短暂恢复之后再次退化,于是,右眼的手术计划也不得不搁置。在这个过程中,俞匡章始终没有放弃编织,直到完全看不清了,还用手摸着毛线和竹针“盲织”。编织一圈后,数一遍针数不对,就呼唤女儿这个“毛线医生”来救场。
刘小姗看在眼里,知道妈妈找到了信念感。“她活了一百多岁,这一生受了太多不公正的待遇,这次,她终于可以昂首挺胸地发挥自己的余热和价值,受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戴,她的生活有了光。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快乐和能量。”刘小姗告诉记者。


松花江上,家国情怀


俞匡章抓紧所有的时间编织,但并不为了效率而放弃品质,在她的手中,没有千篇一律的款式,每一顶帽子、每一块围巾,都是独一无二的。给孩子的配色青春、活泼,还有撞色、花纹等元素加入,形状各样,有贝雷帽、画家帽等;给成人的,则选择素净的配色和简约的样式。从俞匡章的编织作品中,可以看出她不俗的审美。

对于音乐,她也有自己的偏好。“李谷一、张也、关牧村、蒋大为……这些都是她喜欢的歌手,她爱听磅礴大气的爱国歌曲,在流行乐坛中,她最喜欢歌手平安,那首高亢清亮的《我爱你中国》,她怎么也听不腻。”刘小姗说。

刘小姗翻开母亲留下的相册,照片中的她举手投足间都是大家闺秀的端庄清丽,时而一身英气的西装,时而一袭修身的旗袍,气质不凡。

她出身名门,父亲俞丹屏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革命家、实业家、慈善家。俞丹屏老家在地处覆卮山南麓的嵊州下王镇泉岗村,年轻时投身辛亥革命,是革命元勋,1912年起,先后任省稽勋局局长、八十九团团长、混成旅旅长,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授予陆军少将衔,并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之后投身实业,在杭州等地开电厂、修公路、办学、办银行、振兴丝绸业,先后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在江浙享有盛名。身在他乡,俞丹屏一直心系家乡建设。他在泉岗村创办学堂、垒石铺路、开仓济民,为家乡做下了不少善事,自己却保持着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

俞匡章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备受宠爱,从小被父亲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培养出了她善良仁爱的品格。

抗日战争爆发后,俞匡章随父亲从杭州回到嵊州老家,在这里认识了军医刘克蔚,两人相知相恋,携手成就了一段钻石婚姻。刘克蔚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十三岁那年经历“九一八”事变,颠沛流落到江南,即使前半生伴随着逃难、流亡和战乱,他始终为了革命而奋斗。医者仁心、家国情怀。20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刘克蔚积极报名,主动要求去朝鲜参加国际医防队。战场上奋勇无畏,生活中治病救人,刘克蔚却一次次被卷入不公正的批判中。
在一家人颠沛流离的岁月里,他教会妻子一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这其中不必言说的情怀与乡愁,俞匡章懂得。2023年5月,当她走在人生边上,过往的一幕幕如同电影在脑海中回放,她一次次地吟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仿佛知道,自己即将与思想的亲人在天上团聚。

6月4日,是俞匡章离开的第7天,按照绍兴民俗的说法是逝者的“头七”。刘小姗来到小区门口的甜品店买了一只蛋糕,她知道,妈妈生前喜欢吃奶油蛋糕,巧克力、咖啡也是她的最爱。这些精致的西式甜食,是俞匡章年少时锦衣玉食的日常,也是她受尽磨难后,苦尽甘来的那一份美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绍兴日报:人生边缘,‘编织’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