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发表于 2023-5-22 07:21:51

《俯仰之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俯仰之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来源:文艺报  潘凯雄 


近日,我翻阅了鲍坚的长篇小说《俯仰之间》,这是一本特点突出且在当下创作中较为稀缺的作品,能让读者有此感受,实在颇为难得。


这部20余万字的长篇故事并不复杂,一号男主角辛平在国家某部委任中层副职,在主要负责人的信任下主持大数据管理系统“风云项目”的搭建。在推进过程中,一些下属的敷衍和合作单位的能力欠缺尚可克服,但某些上级领导看似道貌岸然实则各自心怀私念,给他带来种种困惑与掣肘。


尽管辛平努力在不损害单位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尽量平衡各方利益,但由于无从满足各方私欲,那个貌似最信任他的主要领导也终于露出真容,辛平由此陷入困境。在这条主线之外,作品还有许多主要人物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诸如怎样平衡家中婆媳关系,如何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在享受志同道合朋友们友情的同时如何防备利益围猎者们的陷阱,等等。


整部作品阅读起来并不令人感到生涩与造作,而是自然自如。按一般的习惯思维,《俯仰之间》很容易被定位为所谓“官场小说”或“反腐题材”,或被评价成为“现实主义力作”,不能简单地说这样的定位或评价就全然不对,但我又总觉得过于泛化,失之于粗。我个人以为,与其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倒不如称其为是一首充溢着浓郁浪漫精神的理想之歌更为确切。


发生在《俯仰之间》中的故事在现实生活里的确可能存在,故事、人物甚至情节细节对话等都是十分真实的。无论是工作还是工作之余,这两条叙事线上发生的大事小事,但凡有相关生活经验者,都可能有过切身遭遇。关于这一切,鲍坚采用的是一种近乎白描式的笔法,几乎没有夸张和戏剧化的表现。尽管如此,我为什么还要坚持称其为是一首充溢着浓郁的浪漫精神的理想之歌呢?这样的判断不是源于作品表面上呈现出的故事和文字叙述,而是源于作者隐藏其后的主观态度。


先看作品名,“俯仰之间”已然揭示出鲍坚鲜明的主观态度。“俯仰”者,低头与抬头两种状态是也,稍加引申便想起《孟子·尽心上》中所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即抬头无愧于天,低头不负于人,为人正直坦荡,古联更有“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的延伸。这显然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基本姿态与心态,而支撑这种姿态的无疑是作者内心坚守的基本操守与信念。


再看作品主人公辛平为人处事的基本方式。一个国家级部委大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建设显然不是一项简单的日常工作,将这项具有全局性、挑战性、开拓性、投资大等特点的重大工程交由一位副司长来主持,多少有点反常,由此自然令人联想到这是主要负责人对辛平的格外青睐与信任。辛平本人也不会对此完全麻木不仁,他对这份工作自然也就格外投入与认真,以不负部长的信任与厚爱。然而,在工程的推进与实施过程中,种种蹊跷与怪异让辛平渐渐明白了部长的用心所在,此时他本可以用乖巧的执行来换取自己职业的所谓前程。但辛平要守住自己内心的底线,终于导致自己的仕途前程就此了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辛平内心的纠结,但他不是一个行动的斗士,而是一个自我内心高洁的守护者。为此,他甚至早就有所准备,在自己夫人的老家一块名为君岭的地方,与友人合伙租下6户被村民们遗弃的破旧老平房。这种选择自然会令人联想起中国历史上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归隐官吏,看似消极回避,本质也是一种理想的坚守。


如何看待这样一种理想的坚守?比之于积极抗争,自然显得有那么一点消极避世的味道,但这不也表示他尚有正义、有理想存于内心吗?我们不能简单地要求所有的凡人都是英雄,更何况,辛平在工作之外,对自家婆媳关系的处理、对自己女儿的教育、对同事朋友的态度,都依据自己心存的正能量来对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更愿意将鲍坚的《俯仰之间》视为一首充溢着浓郁的浪漫精神的理想之歌。


何谓文学的“浪漫”精神?所谓现实之不足,理想来补足就是其最基本特征。不认同、不迎合、不助力现实中的污浊,本身就是一种正义的人生态度,值得张扬、值得赞美,比之于那些积极抗争者只是表现程度的不同。后者固然值得学习,但前者同样值得尊重。由此,鲍坚《俯仰之间》所张扬的正是人间的一首正义之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俯仰之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