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发表于 2020-12-11 13:53:00

站在路边鼓掌的老师:你努力的方向是我想看到的

本帖最后由 管理员 于 2020-12-11 14:03 编辑

站在路边鼓掌的老师:   

你努力的方向是我想看到的


                                             乃禾/文


昨天下午,收到董老师的微信,他发给我两张图片,我一打开 ,顿时,天气阴沉所笼罩的阴霾全部消除,为涛涛同学感到高兴,不仅仅是高兴,“高兴”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词,怎么形容呢?只觉得他坐在一辆车里,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而越过几道弯后,群峰渐次往后退去,他抵达了3000米的高度,自成为峰。


他不是我严格意义上的学生,可显然又明明是我们大城南的学生。就在他进入高中求学的那一年——2013年暑假结束,我加入了“点亮一盏灯”团队,成为一名志愿者,那年11月,董老师接到了一份求助,之后去实地走访,然后有志愿者结对了他,我才知道他就读在我校,也因为这层关系,之后,我随着董老师几次走进他家里,就更是自然而然,更像是家访。特别是暑假里,去了解他的学习情况,既向结对他的志愿者反馈,也关心他家里的生活状况,他有个年迈的奶奶和身体欠佳的爸爸。


他是个朴实的孩子。涛涛进入高中那一年,我的儿子刚进入大学,整理行装后,发现有几件半旧新的衣服,他可能不会再穿,我就去问涛涛,跟他说明实情,问他是否介意,我跟他说就是几件外套,虽不是名牌,但还可以将就着穿。记得他很不好意思地说,这要问过他爸爸,征得他爸同意后,我把衣服带到学校,他挑选了几件。


这个听话的孩子的这句“我要问过我爸爸”这话,我印象很深。对了,现在可以公开一下有个不具名的好心人的姓名了,那才是涛涛的“贵人”,而我只是个“跑腿的”。她叫章正春,是涛涛的语文老师,涛涛在城南的3年里,她一次次地将钱交到我(我们点亮一盏灯)手上,说是通过团队给予涛涛合适的帮助,她说不要让涛涛知道,可能会增加他的压力。这真的是“春风化雨正当时,润物无声花自开”。


看了信,通过董老师的推介,我加了涛涛的微信祝贺他,他很是直接:“我真的好感激当初的帮助,就是这几年也成长了很多,希望能做个有爱心的人,就是做一个有价值的人。”然后就以主人的身份欢迎我到“阿坝走走,好美的”,我也跟他开玩笑:“肯定要的啊,所以要加你微信了。”


然后就这样开始“微聊”“信访”了——


他:“我还记得高中我们去买衣服,那个时候我很腼腆的,连试穿都害羞。”


“我平时不敢穿牛仔裤,那次居然买了。”


我又跟他开玩笑:“那现在是不是能穿洞洞牛仔裤了?”


他当真了:“现在都穿棉裤了,这里冷得很。”


我也就不开玩笑,当真地:“海拔3000米了啊,肯定冷。”——是的,有那么一次,我收到章老师的爱心款后,问过他爸爸,他爸爸说要么问问涛涛,他需要添置什么,于是,在某个周六的下午,我带着他去老一百商场,购买了一些衣物和零食。(点灯网站里有记录:《清秋不冷》)然后我问询起他的爸爸和奶奶,他说“爸爸现在人挺好,现在他压力小了,天天做些小工;奶奶85了,还在念佛经。”…………


这是典型的读书改变命运的个例,我说“你努力的样子,我们有目共睹”,高中的三年,那是更不用说。记得高中时,他经常给董老师写封信,汇报他的学习情况及理想和目标。后来,只记得他考取了温州的大学,算来,今年应该毕业工作了,我也曾问过他的班主任老师,可老师也说不怎么联系,总以为断片了,想不到他自己来补白了。


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难用一句话来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教育该关注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的成绩,除了个体的成绩,还有成长和成长的方向。


新的篇章已经翻开,涛涛觉得“基层很磨炼人”,我鼓励他,说“磨炼的是心气,锻炼的是能力”,他说“四川好吃的东西很多”,这一点我是肯定的,毕竟是“异域特色”,我说。好在涛涛肯定不会满足于口福之欲,肯定不是去打卡赏风景的,他深知这一路是“筚路蓝缕,艰苦卓绝”。


祝福你,小伙子,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在走那段黑暗的隧道时,你得到灯的温暖指引,受到恩师章老师的人生导航,如今,薪火相传,你说“我已经陶醉于川西高原的美丽景色中了,这里也算是我的第二家乡,我会为我的家乡的建设,不断奉献自我”,这才是你这样的后浪们该有的豪言壮语,你就是教科书该有的版本。


      2020年12月11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站在路边鼓掌的老师:你努力的方向是我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