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发表于 2020-4-2 08:20:13

4月4日祭奠革命先烈活动帖(完成)

本帖最后由 管理员 于 2020-4-4 23:37 编辑

                     4月4日祭奠革命先烈活动帖



   1944年3月12日,浙东游击纵队五支队在徐家岙村,与前来围剿的300多日伪军打过一场遭遇战,史称“徐家岙战斗”。双方激战3个小时,击毙日伪军30余名,五支队指导员俞菊生和副班长杨友贵不幸在战斗中牺牲。清明节,我们走进上虞横塘徐家岙村,祭奠革命先烈俞菊生和杨友贵,寻访红色遗存,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同时在团队微信群直播。
   
      俞菊生(1917—1944),男,笔名胡原、黎平、葛丁、旅隼、小D,浙江省新昌县人,革命烈士。
      1917年4月出生于新昌县城。毕业于新昌中学,富文艺才干。抗战爆发后,组织成立抗日救亡流动宣传队,活跃在城乡。1938年3月,参加新昌县战时政治工作队,致力于抗日宣传。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去新昌县抗日自卫大队任中队政训员,开展对武装部队的宣传教育工作。1939年3月,受党指定具体负责少年补习班工作,并在少年补习班中秘密组织少年先锋队,把一批少年儿童引上了革命道路。
       1939年12月,经党组织同意,进入国民党上虞县党部任宣传干事,主编《战鼓》,并兼《上虞报》“尖兵”、“一定胜”专栏编辑,撰写社论、时评,创作版画,宣传抗日。1940年2月,和俞元亮主持上虞县战地服务团,在余姚、百官、崧厦、沥海、五夫、蒿坝等地演出《活捉日本佬》、《一个受伤的游击队员》、《军民全作》等戏剧。组织“战鼓乐社”,开展抗日歌咏活动,举办读书讨论会;发起成立“舜江学社”,吸收爱国抗日青年80余人参加,并被举为常务理事。擅长木刻,创作了《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前进,向着光明》等木刻组画。
       1941年1月,任新昌中学职员,在进步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并指导学生排演果戈理讽刺剧《钦差大臣》。不久,去嵊东下王村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
      1942年春,奉组织派遣争取民变武装王孝明部。同年8月,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工作队指导员。1943年4月,被派往驻上虞的国民党八十八团田岫山部做统战工作。11月,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五支队一大队三中队指导员,经历了艰苦的浙东第二次反顽自卫斗争,坚持在虞东平原,随上虞县办事处流动作战。
       1944年3月13日,在上虞横塘乡徐家岙村被日伪军包围,在带领战士抢占山头,阻击敌人,掩护群众和办事处转移时,中弹牺牲。



背景情况:




                                              兰阜山探遗


来源: 2009年08月30日上虞日报   作者:古石
  


               徐家岙,一个不起眼的横塘山村,却因盛产杨梅出名,而且因曾是中共上虞第一个县功委所在地而彪炳史册,还因这里发生过抗日突围战而富传奇色彩。笔者曾几次到徐家岙吃杨梅,却只晓得山里山,弯里弯,溯着山溪上杨梅山,没有寻访考究过徐家岙的红色据地和光辉斗争史。日前,参加完驿亭镇乡贤分会工作会后,因秋强先生提议,便与乡贤会同仁及茅草、姜山等网友一同冒雨进山,寻觅兰阜山下昔日的红色遗存,也算是对乡贤文化的探究。
   这是个春雨霏霏的午后,探遗车队穿越杭甬铁路,行驶在茫茫雨幕中。车过横塘街,两边青山排挞而来,雨下个不停,雨雾如帐,真是“山在虚无缥缈间”,别有一番情趣。不一会,车子便左拐驶向徐家岙。过去我曾徒步走过这段泥石路,而今,徐家岙人为缩短与山外世界的距离,建设新家园,筑了这条水泥大道。每年杨梅季节,络绎不绝的观光车便可直达村边停车场。空车而来,满载杨梅而归,好个热闹兴旺场景。暇想间,忽见黄色光茫映入车内,两边黄金铺地似的油菜花,一片接一片。村民的勤劳就画在地上!抬头望远山,翠竹迎风,青松耸天。徐家岙优越的旅游环境就展在山间!
  车到村口,村长已在停车场冒雨迎候。在村长和一位老会计的引领下,我们顶着风雨穿行在村子里。别看这是个山村,如今也已新楼鳞次栉比,倒是新楼间还可见古老的石板路,算是历史的遗存。转过几个弯,我们到了一幢保存较好的大宅山墙下。村长告诉我们:这就是当年中共上虞县工委的旧址。喔!这是幢五开间二进大宅,前后进之间的山墙石箍门上,有一方被人敲凿过的门匾,“吾爱吾庐”的字迹清晰可辨,主人爱屋之心昭然可见。跨进石门坎,左侧是五间平屋,右侧是楼房。楼房的开间较特别,中间三间很宽,两侧边间特窄。从门窗花式看,这是民初的建筑。高高的圆形马头墙、粗直的柱梁椽、新颖的木门窗棂、檐口还留着的印花瓦头瓦以及大厅内大块平整的红石板,显示着大宅的豪华考究。当年交通不便的山村,能有如此大宅!惊奇之余,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发家致富又不忘根本的前辈。村长说,房屋原主人叫徐财山(音),曾在武汉开钱庄。这房子还办过“兰阜小学”,有的教师也是革命者。上虞工委就在这排平屋办公开会。这排平屋土改后是公房,无人居住,现在乱堆着一些杂物,右侧半间还坍了橡瓦,已成危房。只有高高的马头墙和装饰整齐的屋脊还雄风犹在。面对这曾经的红色驻地,雨声把我拉回到70年前的抗战岁月。
  当日本侵略魔鬼血腥的屠刀挥向同胞时,大批中国热血青年拍案而起,奋勇奔赴抗日救亡战场。他们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战旗下,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爱国乐章。1938年5月,中共上虞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工委同志有:陈树谷、傅志评、诸觉、陆蕴如、俞菊生、周明等,他们是上虞抗日的排头兵、领路人。22岁的陈树谷被中共宁绍特委委任上虞工委书记、组织部长。次年5月,宁波青年傅志评受命任书记。他与陈树谷同龄,并肩战斗到1940年10月,因工委主要领导身份暴露,组织调陈树谷到皖南任新四军某连指导员,傅志评被调至新昌县工委。上虞工委由周明接任书记,工委也从徐家岙先后迁至永和市、万岙、五车堰等地。看来这徐家岙据点只运作了两年半时间。这是段党领导上虞人民抗击日伪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站在这曾战旗高扬的屋子里,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中共上虞工委同志们的高大身影:暗淡的油灯、简陋的桌椅,傅志评严肃地向同志们传达党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主张。宣传委员俞菊生指着新出刊的《战鼓》周刊,汇报组织抗日动员委员会和宣传演出的情况……才华横溢的热血青年,在团结抗日的战旗下,运筹帷屋,指点江山,拯救民族于危亡,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在这里度过多少风雨夜!
   县工委转移了,但徐家岙的战旗仍在飘扬。俞菊生便是其中一位擎旗人。陈树谷、傅志评调离了,与陈、傅也同龄的俞菊生仍打入在国民党县党部,以合法途径坚持斗争。他是位多才多艺的知识青年,1939年受组织派遣来上虞,从事抗日宣传。他主持了“抗日动员委员会”,组织了“战鼓乐社”,在全县宣传演出,徐家岙籍女青年张碧珍也是其中一员骨干。他还任《战鼓》周刊主编,参与编辑的有春晖中学教师叶作舟、王文川、张革以及胡愈之等。咚咚战鼓声,振聋发聩,上虞民众在战鼓中奋起。俞菊生还是“舜江学社”的发起人和主席,80余名社员中,近半是春晖学生。学生肖璜(共产党员)是舜江学社春晖分社的负责人。湖滨夜晚,“大岚山下,舜江之滨,集合着我们的一群;蒙着耻辱,怀着仇恨,肩负着黑暗的闸门……”俞菊生创作的《舜江学社社歌》的豪放动情歌声犹在耳际!1943年,俞菊生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某3中队政治指导员,随纵队的上虞办事处流动作战。1944年3月12日,他率部随办事处同志又回到他曾战斗过的徐家岙。消息被敌特告密,次日,五夫的日伪据点以一营伪军偷袭徐家岙。俞菊生率副班长杨友贵和4名战士,火速抢占兰阜山高地,靠一支木壳枪、5支步枪和手榴弹阻击蜂拥而来的敌人,顽强坚守阵地,血战3小时,毙敌营长以下30人,伤敌40余人,取得了掩护办事处同志安全突围的阻击战胜利。但英雄俞菊生、杨友贵血染山巅,献出年轻生命,长眠在兰阜山上,兰阜山有幸埋忠骨!解放后,烈士遗体迁葬于龙山烈士墓,但徐家岙的墓地仍得到保护。
  雨还在下着,我们只得放弃探寻烈士墓地的打算,依依告别不平凡的红色旧址。当年曾驻足徐家岙的革命前辈,除傅志评、周明等历尽艰险,战斗到新中国诞生,继续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大多数都为民族的解放壮烈牺牲。回眸曾经是上虞工委办公处的“吾爱吾庐”,我肃然起敬。“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徐家岙之行,我有了新的感受。
  回家路上,又见溪水长流,绿树参天,于是想起范仲淹的诗句:“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我期盼着在“吾爱吾庐”早日开辟中共上虞县工委旧址和徐家岙战斗纪念馆,以不忘前人,永励后人。

【出发时间】8点30分
【活动地点】横塘徐家岙村
【集合地点】百官街道办事处
【活动领队】再生者为何
【人员名额】5人
【报名方式】领队自己招募。
【活动终止】风雨无阻。
【注意事项】
1、除了内定的专职摄影师,其他人员不得拍摄,并且严禁私拍后进行传播。
2、来去的路上绝对遵守交通秩序,确保交通人身安全。
3、强调时间观念,请提前10分钟到达集合地点,过时不候。
4、衣着庄重肃穆。


      绍兴市上虞区点亮一盏灯爱心服务社
                           
                  2020年4月2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4月4日祭奠革命先烈活动帖(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