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者为何 发表于 2016-1-10 11:15:39

永和镇朱巷村走访(1)女难

永和镇朱巷村走访(1)
                                                    女难

                                                                        凌波微步/文随风/摄影




再生者为何 发表于 2016-1-10 11:16:23





      初到永和镇朱巷村,倒不觉得这是个村庄,其街道,店面,人流,和大兴土木的巨型建筑物,小小的繁华使得不少地方呈现出一付乡镇的气派来。后来在网上了解了一下才知,这村原是2006年永和镇进行村合并改造时,由当时的朱胜、店前、赵丁、麻园四村合并而成,村委会便设在原来的朱胜村内——随风把车载导航的目的地也设在了此处。
      冥冥中似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我们,使我们路过村委会也只是朝它望一眼,继续径直朝前开。车行至一个十字路口,感觉该停车了,我下车向临街小超市一对夫妻模样的人打听小娜(化名)的住址,大致情况一说,对方挥手一指,原来此处离小娜的家已不足百米,初时以为繁琐的找寻过程,一下便轻松解决,心中一阵窃喜。

再生者为何 发表于 2016-1-10 11:16:39





       前一天与这个名叫“小娜”的姑娘通电话,约定走访时间,之前了解到的情况是她患有严重的妇科病,影响了家庭和生活,日子过得颇为艰难。当她有气无力的声音自电话那头传过来,低低的,很年轻,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张文静秀气而又极度瘦削的脸庞。
      事实上我数着门牌号寻找,随风在身后一声招呼,我一扭头,小娜自一条小弄中缓缓出现,站在随风身边朝我拘谨地笑的时候,有那么一阵我是恍惚的,她确实很年轻,生得也文静秀气,甚至还可以更漂亮些,如果没有那副粉红色棉睡衣包裹着的臃肿身躯,和那张同样臃肿的脸。

再生者为何 发表于 2016-1-10 11:16:54









      这是我们在朱巷村走访的第一个困难家庭,接下来还有两户在等着我们,均在前一天晚上约好了时间,因此简单问候之后我们大踏步走进这第一户的院落,好早早开始。院子里很热闹,大棚内鸡鸭同笼,大棚外家犬狂吠,大约三四十平米的一块空地,一头是不住人的老屋,敞开的门里堆放着各种工具杂物,一头是小娜的家,一栋二层简易楼房。鸡鸭的味道自对面大棚直扑入家里,不管走到哪都摆脱不了,直到走进侧屋,才终于被另一种气味掩盖,这气味,来自佝偻于墙边床上一个熟睡的老人,一股刺鼻的尿味——我想起董老师曾发我看的关于小娜家的情况,“她自己有严重的妇科病,结婚没多久老公就走了,家有生病的父亲和一个特别矮小的母亲,还有一个93岁卧病在床的老奶奶”。

再生者为何 发表于 2016-1-10 11:17:11




         小娜的母亲,身高只及随风腰部,看背影只道是个孩子,所幸这侏儒症,并不影响智力和生育。她见了我们,眼泪和言语都如决堤的洪水倾泄而出,只是心里想要说的话太多,多到一张嘴也讲不过来,所以声音含混不清,所以也只能默默看着她说着说着便拿手抹一把脸,越来越频繁地拿手抹一把脸,一颗一颗的泪珠,在她孩子般狭小的脸上显得硕大无比,每滚落一颗,都能将人砸痛。小娜坐在凳子上紧咬着下嘴唇不说话,眼睛定定看着门外院子里的一处,一丝水气慢慢自她眼底升腾起来,这时我便放弃倾听小娜母亲的哭诉,转而开始轻声对话眼前的姑娘。
       也许“姑娘”这一称呼也已不适用于她,她毕竟是结过婚的,但一时也想不出别的称呼了。12岁那年,她第一次来月事就不正常,一个月中至少有一半的日子总是拖延不尽,之后每月如此。29岁的她,这些年来被各种中药西药灌过,吃到面目浮肿,身材走了样,病却始终不见好,干不了体力活,常常需要卧床休息,至多只能去服装厂打打工,赚点计件工资。自去年起身体又吃不消了,便一直在家休息,问她何时又能出去打工,她干涩地一笑:“等过完年再看吧。”

再生者为何 发表于 2016-1-10 11:17:33







       在屋内一角,随风发现一些装在纸箱里的金属小管,问做何用处,小娜回答这是手机自拍杆的配件,母亲接来的手工活,每月可贴补二三百的家用。始终没见着小娜父亲,原来下地拔萝卜去了。这户人家,倒还有着五六亩田地种着稻,眼下稻谷早已收割完成,一袋一袋占据了家里不少地方,这是他们今年吃的口粮。余多的收成,形势好一年便有四五千收入,加上养着的这二三十只鸡和鸭,若不染病不出意外也可得几千元。最乐观的情景,田地加上鸡鸭一年能为他们带去一万元的收入。我们要来了小娜及其父亲的病历来看,小娜是药罐已不必说,一吃药便是每月上千元的费用,没想父亲的一身病,胰腺炎、胆结石、高血压、前列腺增生,也似一把把火,转眼便可将这一年辛苦所得烧之殆尽,又何以指望这样一个病人外出挣钱。小娜说两年前爷爷去世后,母亲稍轻松一些,在那之前,一家五口,从田边地头到家中活计,无一不是母亲弱小的身躯扛着。这个手脚利落的侏儒症女人,肤色黝黑,眼内布满血丝,沧桑尽显脸上,先天的缺陷令她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和家庭,她便选择了努力经营命运为自己挑选的这一切。

      站在小娜奶奶的床边,老人在令人窒息的气味中和衣熟睡,身上盖着泛黄的薄棉絮,我伸手去摸垫褥,发现连带劣质的床单一起都是潮湿的,不禁皱眉。老人的大脑已不甚清醒,控制不住小便,行动亦十分不便,连走路也只能扶墙而行——小娜母亲无奈地告诉我们这些,我们无奈地沉默。将告别时,小娜奶奶居然从床上起来了,不知什么时候趴在侧屋墙壁上,探出一半身子打量我们,好一会儿,才咧嘴一乐:“我怎么不认识你们啊?”我上前,为她提好掉至膝盖的破棉裤。

再生者为何 发表于 2016-1-10 11:17:50

走之前我问了小娜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她的婚事。
“曾经的你和他,是经人介绍结婚还是自由恋爱?”
“自由恋爱。”
“婚姻维持了多久?”
“2010年结婚,2011年下半年就离了。”
“他是哪里人?”
“湖南。”
“那当初是入赘你家的?”
“是。”
“恋爱时知道你有这病吗?”
“知道。”
“那他还和你结婚。”我喃喃道。
她眼睛看向别处,沉默不语。
“那后来怎么又分开了呢?”
“他家里不同意,即使我们结了婚,也不同意。”
我也沉默了一会。
“这以后,就再没联系吗?”
她缓缓摇头,声音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还联系什么呢。”

再生者为何 发表于 2016-1-10 11:18:18



         

      常听人说“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这朱巷村走访的第一个家庭,因病致穷致痛苦,负债,无低保。金钱能够帮到他们什么——或许可以解决他们父女两个的吃药问题,可以让奶奶过稍好一些的生活,可以让母亲弱小的身躯不被生活的重担压垮,如果有可能,甚至可以让小娜遇见终能治她病患的良医,找回属于她的幸福……

                                                      2016年1月10日







再生者为何 发表于 2016-1-10 11:30:23

文字完整版


                永和镇朱巷村走访(1)女难


                                 凌波微步/文随风/摄影                  


       初到永和镇朱巷村,倒不觉得这是个村庄,其街道,店面,人流,和大兴土木的巨型建筑物,小小的繁华使得不少地方呈现出一付乡镇的气派来。后来在网上了解了一下才知,这村原是2006年永和镇进行村合并改造时,由当时的朱胜、店前、赵丁、麻园四村合并而成,村委会便设在原来的朱胜村内——随风把车载导航的目的地也设在了此处。
      冥冥中似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我们,使我们路过村委会也只是朝它望一眼,继续径直朝前开。车行至一个十字路口,感觉该停车了,我下车向临街小超市一对夫妻模样的人打听小娜(化名)的住址,大致情况一说,对方挥手一指,原来此处离小娜的家已不足百米,初时以为繁琐的找寻过程,一下便轻松解决,心中一阵窃喜。
       前一天与这个名叫“小娜”的姑娘通电话,约定走访时间,之前了解到的情况是她患有严重的妇科病,影响了家庭和生活,日子过得颇为艰难。当她有气无力的声音自电话那头传过来,低低的,很年轻,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张文静秀气而又极度瘦削的脸庞。
       事实上我数着门牌号寻找,随风在身后一声招呼,我一扭头,小娜自一条小弄中缓缓出现,站在随风身边朝我拘谨地笑的时候,有那么一阵我是恍惚的,她确实很年轻,生得也文静秀气,甚至还可以更漂亮些,如果没有那副粉红色棉睡衣包裹着的臃肿身躯,和那张同样臃肿的脸。
   
       这是我们在朱巷村走访的第一个困难家庭,接下来还有两户在等着我们,均在前一天晚上约好了时间,因此简单问候之后我们大踏步走进这第一户的院落,好早早开始。院子里很热闹,大棚内鸡鸭同笼,大棚外家犬狂吠,大约三四十平米的一块空地,一头是不住人的老屋,敞开的门里堆放着各种工具杂物,一头是小娜的家,一栋二层简易楼房。鸡鸭的味道自对面大棚直扑入家里,不管走到哪都摆脱不了,直到走进侧屋,才终于被另一种气味掩盖,这气味,来自佝偻于墙边床上一个熟睡的老人,一股刺鼻的尿味——我想起董老师曾发我看的关于小娜家的情况,“她自己有严重的妇科病,结婚没多久老公就走了,家有生病的父亲和一个特别矮小的母亲,还有一个93岁卧病在床的老奶奶”。


      小娜的母亲,身高只及随风腰部,看背影只道是个孩子,所幸这侏儒症,并不影响智力和生育。她见了我们,眼泪和言语都如决堤的洪水倾泄而出,只是心里想要说的话太多,多到一张嘴也讲不过来,所以声音含混不清,所以也只能默默看着她说着说着便拿手抹一把脸,越来越频繁地拿手抹一把脸,一颗一颗的泪珠,在她孩子般狭小的脸上显得硕大无比,每滚落一颗,都能将人砸痛。小娜坐在凳子上紧咬着下嘴唇不说话,眼睛定定看着门外院子里的一处,一丝水气慢慢自她眼底升腾起来,这时我便放弃倾听小娜母亲的哭诉,转而开始轻声对话眼前的姑娘。
      也许“姑娘”这一称呼也已不适用于她,她毕竟是结过婚的,但一时也想不出别的称呼了。12岁那年,她第一次来月事就不正常,一个月中至少有一半的日子总是拖延不尽,之后每月如此。29岁的她,这些年来被各种中药西药灌过,吃到面目浮肿,身材走了样,病却始终不见好,干不了体力活,常常需要卧床休息,至多只能去服装厂打打工,赚点计件工资。自去年起身体又吃不消了,便一直在家休息,问她何时又能出去打工,她干涩地一笑:“等过完年再看吧。”


       在屋内一角,随风发现一些装在纸箱里的金属小管,问做何用处,小娜回答这是手机自拍杆的配件,母亲接来的手工活,每月可贴补二三百的家用。始终没见着小娜父亲,原来下地拔萝卜去了。这户人家,倒还有着五六亩田地种着稻,眼下稻谷早已收割完成,一袋一袋占据了家里不少地方,这是他们今年吃的口粮。余多的收成,形势好一年便有四五千收入,加上养着的这二三十只鸡和鸭,若不染病不出意外也可得几千元。最乐观的情景,田地加上鸡鸭一年能为他们带去一万元的收入。我们要来了小娜及其父亲的病历来看,小娜是药罐已不必说,一吃药便是每月上千元的费用,没想父亲的一身病,胰腺炎、胆结石、高血压、前列腺增生,也似一把把火,转眼便可将这一年辛苦所得烧之殆尽,又何以指望这样一个病人外出挣钱。小娜说两年前爷爷去世后,母亲稍轻松一些,在那之前,一家五口,从田边地头到家中活计,无一不是母亲弱小的身躯扛着。这个手脚利落的侏儒症女人,肤色黝黑,眼内布满血丝,沧桑尽显脸上,先天的缺陷令她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和家庭,她便选择了努力经营命运为自己挑选的这一切。


       站在小娜奶奶的床边,老人在令人窒息的气味中和衣熟睡,身上盖着泛黄的薄棉絮,我伸手去摸垫褥,发现连带劣质的床单一起都是潮湿的,不禁皱眉。老人的大脑已不甚清醒,控制不住小便,行动亦十分不便,连走路也只能扶墙而行——小娜母亲无奈地告诉我们这些,我们无奈地沉默。将告别时,小娜奶奶居然从床上起来了,不知什么时候趴在侧屋墙壁上,探出一半身子打量我们,好一会儿,才咧嘴一乐:“我怎么不认识你们啊?”我上前,为她提好掉至膝盖的破棉裤。


走之前我问了小娜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她的婚事。
“曾经的你和他,是经人介绍结婚还是自由恋爱?”
“自由恋爱。”
“婚姻维持了多久?”
“2010年结婚,2011年下半年就离了。”
“他是哪里人?”
“湖南。”
“那当初是入赘你家的?”
“是。”
“恋爱时知道你有这病吗?”
“知道。”
“那他还和你结婚。”我喃喃道。
她眼睛看向别处,沉默不语。
“那后来怎么又分开了呢?”
“他家里不同意,即使我们结了婚,也不同意。”
我也沉默了一会。
“这以后,就再没联系吗?”
她缓缓摇头,声音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还联系什么呢。”


      常听人说“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这朱巷村走访的第一个家庭,因病致穷致痛苦,负债,无低保。金钱能够帮到他们什么——或许可以解决他们父女两个的吃药问题,可以让奶奶过稍好一些的生活,可以让母亲弱小的身躯不被生活的重担压垮,如果有可能,甚至可以让小娜遇见终能治她病患的良医,找回属于她的幸福……


                                             2016年1月9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永和镇朱巷村走访(1)女难